共23题,约8900字,答案扫描。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说起来诗也是不平等的,说诗不平等不是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说同样好的诗或同样坏的诗却有绝对不同的价值。也就是说诗除了内在的本值以外还有外在的附加值,这附加值往往还成了诗的主要价值。附加的价值自然来自附加的意义,而附加的意义则来自两件事物:一是时间,一是阅读。时间和阅读常常是比原作者更重要的创作者。我们读《诗经》就深切地感到了这一点。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诗经》已同当年孔子面前的《诗经》不是一回事了。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两千年的存放已大大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
时间首先就唤起了你的尊敬,远古的诗比当代的诗更能吸引你凝神关注,这就像是人们重视异乡情调而轻视本地风光,甚至与“远来和尚会念经”这些粗鄙的谚语也有几分理通之处,源于一种很难解释但又毋庸置疑的心理规律。比如说同样是说大话,身边侃爷的豪言壮语,你常常也不过就是那么一听,但《卫风•河广》中说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这大话你听着就有几分惊心动魄了。
长长的时间隧道放大了古人的声音,远古的神秘与隔膜甚至使当时人们的街谈巷语对今人来说都带上点神祇的味道。人们对古代人的感觉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带着子孙对宗祖的敬畏,带着生不满百年的过客在无法克服的时间面前必有的自谦,另一方面也带着几分现代人的优越感。敬畏和自谦使人们觉得古人深不可测,连举手投足都大有深意;而那种不能自禁的优越感则又使人们对古人的短处心怀宽容,对古人的一颦一笑都感到惊喜。当然,时间为古诗增添魅力还由于古今语言的奇妙差异。语言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演变,古今的语言同中有异,这相似的影影绰绰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诗经》的语言乍一看来实在是不解其详,但仔细推究又能够恍然大悟,这种掘土见泉、登山望景一样的过程使你有一种创造的喜悦,使你对自己终于获得的理解与欣赏备加珍惜,你无意之中变成了作者的同谋,你会从哪怕是平白无奇的句子中体味出无限深长的意味。
阅读在作品增值中所起的作用应该说仅次于时间。这两种因素还常常纠结在一起,作品存在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阅读机会当然就越多,作品所积累的理解和意义也就越深厚。具体到《诗经》,重要的还不是这部作品受阅读的广泛程度,而是它在阅读中所处的地位。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这种功能又反过来改变着作品自身的状态。比如说一束光如果它没有为人照明它仅仅是一束光,而一旦它在黑暗中照亮了人们它就成为一盏灯;一束光和一盏灯的意义是不同的。
《诗》本来不过是田野的民谣、宴饮和祭祀的侑曲,《诗》最初是诗,在长期充当了经的角色之后就成了《诗经》。“诗”是它的本来面目,而“经”则是它的后来面目。《诗经》作为经所经历的阅读是一种神圣阅读,神圣阅读赋予它一种庄严性和绝对性,因而那些本来是偷情幽会的诗也就神圣起来了。
对于《诗经》,明代以后有一种思想解放运动,说要把《诗》就当成诗来读,现代批评家更是主张剥去了它作为经的光环。这种阅读立场非常正确,也非常益人心智;但这主张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诗经》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它确实还同其他诗不一样。就因为它曾经充当过经,它的存在就已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已成为我们民族生活与心理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的精神已进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人格和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它的赋予;甚至它还是我们一个重要语源,我们今天许多日常的成语就来自《诗经》。因而我们今天读《诗经》不仅是由于对古人的好奇,而且还由于对自己的好奇;不仅是一种旁观,而且是一种自省。——就因为《诗》曾经被当成经来读,它于是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再也回不到纯粹诗的状态了。或者可以说把《诗》当诗来读是一种文人眼光,而把《诗》当经来读则是一种史家见识;作为一个读者你或者偏执一端,或者兼具手眼,那就看你的高兴了。
(摘编自李书磊《〈诗经〉辨》)
材料二: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而且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羊学思想的真正开端。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具有不平等性,并非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指不同的诗距离今天的时间、受阅读量不可能相等。
B.时间赋予诗以历史感和神秘感,增加了诗的魅力,但也使人们对诗的理解分歧会越来越大,最终无法统一。
C.两千年的存放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改变,实际上是指读者对古诗的感知和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
D.文章提出了阅读《诗经》的两种不同视角:一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二是将其视为自我审视的道德的载体。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诗经》这样的作品来说,其受阅读的广泛程度并不是最重要的,相较而言,它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更为关键。
B.阅读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还能让作品不断地生长和演变,使得作品拥有了更多的面貌和可能性。
C.没有为人照明,它是一束光;为人们照亮,它就是一盏灯。作者使用这个比喻,是想说明作品在阅读中的地位和其所产生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D.在《易经》和《尚书》等传世文献中,并没有“美”字的出现,这意味着审美意识开始从道德伦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原本是配合音乐和舞蹈来演唱的,《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就被改编成了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
B.杜甫《佳人》一诗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修竹”二字就化用了《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意象。
C.许多古代和现代的书画家都以《诗经》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南宋画家马和之的《诗经图》等作品,就生动地描绘了《诗经》中的诗意场景。
D.《诗经》中的许多词句,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成语和谚语。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关雎》。
4.你所在的读书小组要为《诗经•揶风•静女》写一则评论,请你结合材料二,列出评论要点。(4分)
静女《诗经•那风》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请结合材料一,就如何阅读《诗经•氓》给同学提些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落地生根
陶灵
一
罗志军家住在钢厂的平房宿舍,旁边有一棵又老又大的黄桶树,他大概两三岁时,工人师傅把树连根挖起来,说是做钢炉用的扒渣板。挖走的黄桶树根系发达,最远窜到前面岩石缝里钻出来,有二三十米的距离。母树挖走后,从石缝钻出来的根又生出一棵儿树,巴在岩石上长大。罗志军十来岁时,儿黄桶树已有大瓷碗口粗了,它的许多条根又盘根错节地紧紧扎进石缝里。
有一天,罗志军放学回来,父亲下班拢屋,喊道:“罗罗,去砍几根树Y巴来栽起。”罗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