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08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2024.5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绘制目的在于对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图形呈现。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地图从未能对地球的地表进行如实的呈现,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与文本类似,虽然地图确实呈现了“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但这种呈现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才是绘制地图的功能和目的。
  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之前,先简要介绍相关概念。“地理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但如果将其描绘出来,就必然会受到绘制者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人人生体验、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地理认知”。在这种“地理认知”中,必然蕴含着绘制者对不同区域赋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构建出一种“空间秩序”。
  在考虑空间秩序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古人记录地点的方式。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国古人用于确定地点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至”是四个正方向及某处到政区边界的距离,“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个方向及某处到临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离,此外还包括至上级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离。
  中国古代,对于空间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开的。如流传下来的历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总志和地方志中对于几乎所有地点位置的记载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阅读者在浏览这些志书的时候,基于这些描绘,也就形成了对大到“天下”、小至“乡村”的空间认知。
  “四至八到”的数据特点就是对地点位置的记录依赖于众多其他地点,一切的地理景观只存在相对性的意义,相对于官署,相对于儒学——无论其位置、距离、方位、价值皆然,而其背后潜藏的是观看者的视角,一种从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观览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从来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总是位于各种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等的结构中,且在这些结构中地点的位置都是相对的,由此其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之中,而这些秩序一旦被空间化,或者被放置于空间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中国古代绘制一些地图时使用的就是“四至八到”数据,大致而言,先绘制都城,然后以都城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省会,再以省会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数据绘制各府(直隶州)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图本身就是基于一种等级秩序构建的空间结构。
  地点的“相对性”也在地图上构建了空间秩序。如“政区图”是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在现代人看来,虽然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不讲求准确性,但其图面内容应当是“写实”的,即要对所描绘的地理要素的形态、数量等进行如实的表达。但实际并非如此。
  通过与文本文献记载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政区图中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甚至城垣的有无,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这些地点在行政结构中的相对等级而绘制的;甚至在同一政区图集的不同地图中,由于图面的行政结构层级的差异,地点的“相对”等级也存在变化,由此不同地图中对于同一城垣的大小、城门的数量、城楼的层数等描绘也存在差异。
  这种空间秩序还渗透到地图绘制所使用的符号中。《杨子器跋舆地图》对其图中所使用的符号的含义进行了如下叙述:
  ——京师八其角,以控八方也。
  ——蕃司为圆,府差小焉,治统诸小,非一方拘也。
  ——州为方,县则差小,大小各一方也。
  ——附都司、卫所,加城形者,示有捍御,不附书,总具图空,不得已也。
  ——守御所特设者,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与都司以次而大,因其势也。
  ——夷邦三其角,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
  ——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
  ——山川、陵庙各随形以书其名,非特纪名胜,正以定疆域也。
  从上述叙述来看,从京师的“以控八方”,藩司和府的“治统诸小”,到州县的“各一方”,有着明确等级差异;且省会和府之间,州和县之间,虽然使用的符号相同,但用大小来表达等级差异。同时无论是守御所的“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还是夷邦的“偏方也,不多及者,纪其所可知者耳”,都显示出“文”与“武”、“华”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宣慰司以下无别者,王化所略也”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华”“夷”之间的等级差异。而这种等级差异,反映在地图上,则是制造了一种空间秩序。(摘编自成一农《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数情况下绘制地图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为了对某种(些)思想、文化和观念的表达,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B.在地图上地理景观具有相对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官署、儒学的位置来确定其他地理景观的位置和距离。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点总是处于各种秩序中,而秩序被空间化或被放置于空间中,就会形成具有等级差异的空间秩序。
  D.中国古代绘制地图时使用明显的大小、偏斜符号等来区分等级差异,如用符号大小的差异表达省会和府之间的等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四至八到”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至八到”是基于方向和距离数据对空间展开描述的方式,是中国独有的记录地点的方式。
  B.“四至八到”是历代各层级地理志记载地点位置的通用法则,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形成空间认知。
  C.利用“四至八到”的数据绘制地图,首先应该绘制都城,都城是绘制其他地理要素的出发点。
  D.“四至八到”记录位置的方式构建了地理要素的等级,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绘制得格外精细。
  3.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的一项是(    )(3分)
  A.在明代省级地图《江西全省图说》总图中,各个府城绘制了单层城楼;而在各个府图中,府城的城楼则被绘制为双层。
  B.在明末《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图》中,不同于明朝地理区域的绘制,南北美洲的图面被大幅度剪裁、扭转,甚至变形。
  C.《华夷图》主要绘制了“华”的地域范围,而对于“华”之外的朝鲜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西域等则绘制得极为简单。
  D.南宋《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绘制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图中山脉用黑三角表示,古今地名一般不加框。
  4.作者在论述中国古代地图上的“空间秩序”前为什么先梳理“地理认知”与“四至八到”?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4分)
  5.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地图能否作为图像史料来证明历史”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 行
  何士光
  这辆长途客车看起来遍体鳞伤,车身不止一处磕碰,车窗也缺了玻璃。人们像火燎一样地,从车门里挤进去,从车窗里翻进去。
  “不要翻窗子好不好!”驾驶员吴老八大声喊道,“麻袋都放车顶上!还有背篼……”尽管他急得快哭出来,人们却再也听不见……
  正是上午九点,梨花屯到处映着春天的阳光,远处的望乡岩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