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850字。
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从来就不是自说自话。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寻找“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设专章讨论“知音”问题。西方有学者则认为,文学活动仅有作家和“某个特定的读者”(批评家)的关系,还不能“超脱私人的范围”,只有当“第三者”即“读者公众”介入的时候,文学才能“进入社会领域”,对社会人群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只有面向读者,才能显示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
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文学影响于人的社会文化思想,不是以直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而是隐含在具体的文学形象之中。因此,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读者从具体的文学形象中,固然也能直接受到“熏、浸、刺、提”的感发振奋作用,但要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启示,就离不开文学批评家的工作。西方有批评家说:“批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说明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没有这种“说明”,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只是一个“狂人”的胡言乱语,《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作品主人公的遭遇,也只能博人同情,都不可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之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或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既是美学家,又是思想家”。批评家应该是读者公众的代言人,或美学上和思想上的代表。
惜乎,一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不是站在读者本位的立场上,而是偏离了这个立场。批评的出发点,不是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是批评家的专业选择,从这种专业选择出发,对批评对象进行种种命名和质的规定,把读者固定在批评家的专业兴趣之内,由批评家的专业兴趣左右读者的感受和思考。批评的判断据以展开的“理性法则”,也不是建立在读者公众普遍的人生经验和人生问题之上,而是将异质的经验和问题直接套用到批评对象身上,进行“强制阐释”,结果就不免张冠李戴、削足适履,造成了种种阐释的谬误和遮蔽。
明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人生“烦恼”,硬要扯上存在主义的“存在”之思:明明是中国现实变革中出现的问题,硬要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同质同构式类比。甚至是一些转化本土资源的文学创新试验,也被强行纳入后现代或大众文化“拼贴”“杂糅”之类的模式之内。凡此种种,这些被置换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自然与读者相去遥远。读者远离文学批评,也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
材料二:
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文学批评,中西方学者都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和“某个特定的读者”(批评家)之间的关系。
B.读者自身能够通过具体的文学形象直接受到“熏、浸、提、刺”,这种阅读过程并非毫无用处。
C.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阐释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使读者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启示。
D.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批评造成了种种阐释的谬误和遮蔽,其根源是脱离了读者本位的立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烦恼”扯上存在主义的“存在”之思,这是“强制阐释”的一个具体体现。
B.读者之所以远离文学批评,其根本原因是文学批评强行将一些转化本土资源的文学创新试验纳入后现代或大众文化“拼贴”“杂”之类的模式之内。
C.“人情批评”的现状进一步导致浓郁的圈子化色彩,这使得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区文学被严重忽略。
D.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要避免让商业因素介入到文学批评活动中,保持其“纯洁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作家作品的批评符合“运动着的美学”的标准的是( )
A.钟嵘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B.列宁评价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C.钱理群评价鲁迅:“中国现代白话文、现代文学语言的开创者与典范”。
D.宋宗元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纵横变化,离奇光怪”。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一个时期以来,读者远离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自身的“畸形”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椿芽一寸①
乔叶
半下午时,村书记大英突然打电话叫我去西掌,说是有点儿事,孟胡子这会儿还在县里,他点名叫你快过来帮看帮看,说关键时候还是城里的文化人能抓住裉节儿②。问啥事,大英道,不过是为个香椿芽,先不啰唆,你来了就知道啦。
山深春迟,近日才正出头茬香椿。“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各家菜单也都已列上,一盘香椿炒鸡蛋能卖三十八。价高自有贵处,因头茬香椿鲜味最浓郁,过些天掰下的二茬就淡些。最多掰过三茬。天热后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