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890字。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终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
  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我们的自然语言中,存在诸如“并且”“或者”“并非”“如果”“所有”之类的“小词”。之所以称之为“小词”,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很少有人关注它们,而且因为被认为不指称什么东西,它们常常连“名”也算不上:既不属于“太阳”等所谓的“专名”,也不属于“红色”等所谓的“通名”。语法学家常常将它们与介词、助词、叹词等一道归为“虚词”。二是它们在语言学习中无足轻重。然而,稍加深入思考,我们又不难发现这些“小词”似乎有“大”用。所谓的“虚词”在语法学上又叫作“功能词”,它们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丰富多变,在使用频率上远大于那些实词。在日常表达或论文写作中,倘若未能正确区分“如果”“只有”“但是”“况且”等词,往往会给人留下“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的印象。这似乎已经触及了“小词”的秘密,但从哲学上看,“小词”的理论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在当代分析哲学中,这些小词被称作“逻辑词”,有关它们的理论建构和学术争论关乎我们对于人类逻辑和理性的省察和探索。
  ②逻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会掌握这些小词。人们习惯于说“语言是逻辑的载体”,但这过于笼统,一种更能切中肯綮的说法或许是:逻辑的奥秘主要是在那些小词之用法上。一个人不知道“比特”何意或者菽麦不分时,尽管这是一种认知缺陷,但并不会归为逻辑谬误。相比之下,一个人援引某一官方规则“只有通过考试者才能入围”,抗议说:“我已经通过考试结果却没能入围,这是不公平的。”其中所暴露的对“只有……才”的误解,就属于逻辑问题了。类似这样的小词之用或许属于“语法”范围的工作,但它们并非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语法知识”,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语法。当逻辑学家奎因说“逻辑学沿着语法之树追求真理”时,正是在此意义上使用“语法”一词的。
  ③学习逻辑课程,在一种非常重要却常被忽视的意义上,其宗旨正是要以系统的方式教会我们掌握这些小词的用法,进而学会如何正确且一贯地开展由小词用法所主导的诸种逻辑推理。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在进入逻辑课堂之前,就完全不懂得逻辑思维,因为毕竟在母语习得中我们已经无意识地学过这些小词。但差别还是存在的:正如很多经验和常识不够系统一样,伴随母语自然获得的那些小词用法顶多构成了一种“逻辑本能”,无法称得上“逻辑学问”。一个人本能地“会用”这些小词,仅意味着他能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下或正常的语式句型中正确运用,但往往难以应对那些复杂和陌生语境。现代科学意义上的逻辑学,让学习者对于小词之用多了一份“语义自觉和自控”:位于“如果”“并非”“或者”等小词用法背后的正是我们普遍遵循的“肯定前件式”和“否定肯定式”等逻辑推理规则,而且这些小词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譬如,当我们承认“A且非B”后就无法进而断言“如果A那么B”或“只有B才A”
  ④当从现代形式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这些小词时,借用数学上的变量常量之分,逻辑学家把它们称作“逻辑常项”,以区别于那些被认为变化之后不会影响我们思维“逻辑性”因而常被处理为“变项”的词语。对于变项,通常采用普通的字母ABC等表示;而对于常项,则专门设计了一套人工符号,譬如:用→表示“如果”,用V表示“或者”。如此符号化“小词”,并不只是抽象或记法缩略的需要,它代表着我们对于人类思维形式的把握和凸显。如果说逻辑学之所以又称作“形式逻辑”是因为其研究对象乃思维的形式结构(而非内容)的话,那么形式性之所以能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则主要是因为其中作为常项的那些小词。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塔斯基、奎因、布兰顿等哲学家直接把这些小词称作“逻辑词”,以凸显其在人类语言和思维系统中的独特地位。
  ⑤站在语言进化的角度,可以设想,这些逻辑词之所以能彰显思维形式,可能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所积累(或“自然选择”)的某种思想和行为方式在人类语言中的凝聚和固化。而从形而上学的视角看,这些小词之所以能成功刻画思维结构,并帮助我们应对日常及科学研究中的各种推理难题,罗素等哲学家试图论证,是因为它们反映着我们作为认识者与外部世界在结构上的暗合。换言之,这些小词的意义或许是源自对于这个世界之自然结构(或曰秩序)的指称,正如“太阳”一词的意义源于宇宙中所存在的一颗恒星。
  ⑥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认识自己”这一古老的哲学之问生发新的维度和意蕴,其中就包括对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全方位反思。逻辑及理性作为当代人最基本的“规范”关怀,一直位于这场反思的根基处。然而,逻辑和理性的奥义不能在柏拉图的天国寻找,我们应返回人类的言语实践,尤其是围绕小词养成的言语行为方式以及对小词之用的探索与评价。当代形式逻辑和逻辑哲学在这场“认识自己”的新征程中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与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语义学、计算机科学等一道,经由小词之门径,向人类理性规范的纵深挺进。
  (摘编自张留华《小词之用,关乎人类的逻辑和理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似乎触及了小词的秘密”中的“这”,指的是在语言表达中不能正确运用小词造成“逻辑混乱”的现象。
  B.学习逻辑课程的宗旨是学会持续地开展由小词用法所主导的各种逻辑推理,并能以系统的方式掌握其用法。
  C.一些哲学家直接把小词称作“逻辑词”,是因为作为常项的小词能在形式结构层面反映思维的逻辑性。
  D.作者用“太阳”一词的意源作类比,形象说明小词的意源可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自然结构(或秩序)的指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调在语法学上被叫作“功能词”,在新必上则被称为“逻辑词”,不同的理论建构都彰显出语言表达对理性的追求。
  B.遵循“肯定前件式”逻辑推理规则,如果前提是“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会带伞”,且今天确实下雨了,那么可推断出“我会带伞”。
  C.语言中凝固了我们在认知与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词能够反映我们的思维
  D.当下,我们应返回人类的言语实践,在小词养成的言语行为方式以及对小词之用的探索与评价中,寻找逻辑和理性的奥义。
  3.下列选项的“小词”运用,存在逻辑问题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不仅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而且要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B.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C.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
  D.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
  4.简要分析第②段中两处加点“小词”是如何体现逻辑和理性的。(4分)
  5.李华同学的作文经常被老师点评为“思路不清”“逻辑混乱”。请结合材料,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河
  朱自清
  我这一回寒假,因为养病,住到一家亲戚的别墅里去。别墅前面偏左的地方,是一片淡蓝的湖水,对岸环拥着不尽的青山。湖光山色,清清朗朗的。
  韦君夫妇二人有一个女儿,她在外边念书,这时也刚回到家里。她邀来三位同学,她们住着楼上的两间屋子。楼下正中是客厅,西间是吃饭的地方;东间便是韦君的书房。我来的第二天,韦小姐告诉我,长工阿齐说有一个表妹,母亲叫他明天就带来做做看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