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730字。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考生相关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之所以重视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入研究和梳理意象理论的思想资源,对于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文化基因和美学思维特点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文化是尚象重象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包含着丰富的“象”的文化基因,这从远古时期的神话和器具意识的起源、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构造、《易经》的卦象符号创造中就充分体现出来。先秦哲学家和思想家正是在此基础上对“象”进行哲学阐释和理论超越,提出一系列重要命题与观点,如老子将“道”“气”“象”联结起来的哲学观念,庄子的“象周”命题和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解,《周易》的“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哲学命题,先秦儒家以“象”比德和《诗》之“比兴”的观念等,对于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活水源头。
其次,它可以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古代艺术创造对于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将中国美学理论观念的研究与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宗白华提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要注意理论形态的著作,而且尤其要重视几千年的艺术创造。中国美学史面对的审美形态和艺术形态十分丰富,不仅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诗、书、画、音乐、舞蹈、戏剧,而且有建筑、雕塑、陶瓷、玉器、青铜器等艺术审美形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古代美学家和艺术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如诗论中的“比兴” “情景交融”“境生于外象”,书论中的“澄怀味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乐论中的“人心之感于物”“和声无象”。园林艺术的“虽由人作,宛在天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等。不少理论家也是围绕着艺术的审美意象创造来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这对于把握和认识中国美学史本来面貌和特色有着重要意义。
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研究,还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美学史面貌提供方法论的启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是从形而上的哲学美学方法入手还是从具体的艺术审美实践出发,学术界是存有不同看法的。对于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来说,这两种方法是可以统一的。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意象审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形而上的审美意识与追求,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中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命题,是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创造来印证的。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审美的核心范畴,并提出“神与物游”“感物吟志”等诸多命题,不仅很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和心物观,而且也在中国古代诗歌审美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以意象为中心来展开,还突出了范畴命题对于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和体系建构的意义。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美学运思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统摄力,其所包含的“意境”“妙悟”“平淡”“飘逸”“沉郁”“空灵”等概念范畴组成了一个强大系统。通过对“意象”概念系统以及相关范畴命题的分析,不仅能凸显出意象在中国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也有助于人们把握中国古人特有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和运思方式。
(摘编自毛宣国《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
材料二:
意象,是汉语诗歌的核心与标识。通过意象抵达至美的境界,从而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这就是中国诗歌美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大不同于外国诗歌之所在。汉语诗歌注重意象,体现了中华文化取象于物、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立象尽意”,要点有三。首先,“象”充满了画面感,表情达意因此变得形象可感、生机勃勃。其次,“立象尽意”弥补了“言不尽意”的局限,非但能以生动的具象传达作者幽微的情意,而且可以通过“象”的调遣引发读者的参与。最后,“立象尽意”使得诗人在“我”与“世界”之间找到了“象”这个中介,建立起“世界—象—我”这样的表这格局,从而获得了对于世界的隐喻式表达;而隐喻正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核心要素。
(摘编自梁文勤《意象:汉语诗歌的核心与标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聚焦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重视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这是美学有于中国当代其他美学派别的一个特点。 B.中国文化是尚象重象的文化,先秦哲学家和思想家正是在此基上对“象”进行哲学阐释和理论超越,从而提出相关命题与观点。 C.刘勰将“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审美的核心范畴,并提出“神与物游”等命题,这在中 国古代诗歌审美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D.意象是“我”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中国古典诗歌正是通过这一中介达到至美境界,而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文章以“活水源头”为喻,形象论证了先秦哲学家和思想家提出的命题与观点,为中国美 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思想资源。 B.“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说法是在园林审美创造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见重视艺 术创造实践有助于美学理论的建构。 C.鉴于学术界对美学史的研究存有不同看法,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指出应将形而上的哲学美 学方法和具体艺术审美实践相统一。 D.意象具有很强的统摄力,其所包含的“意境”“飘逸”等概念范畴组成了强大的系统,这都 因为意象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 3.下列不能支持“中国艺术审美形态重视审美意象的创造”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中国青铜器上就大量出现玄鸟纹、百乳纹、夔凤纹、卷龙纹等动物纹饰。 B.“门环得古青绿蝴蝶兽面,或天鸡饕餮之属,钉于上为佳。”(明代《长物志•门》) C.《诗经》“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诗句,歌咏屋顶和出檐像鸟舒展翅膀那样轻盈。 D.“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钱钟书)4.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研究的价值。(4分)
5.运用材料二“立象尽意”的相关知识,分析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主角 陈彦
“哎,米兰,我问你,离开宁州,当时你就真那么情愿吗?”
米兰慢慢品下一口红酒说:“说心里话,很难过。对那个结婚对象,当时也不是太满意。那时,宁州县城追求我的有好几个,但我就是想离开。也必须离开,离开我最喜欢的事业。因为太伤心了。活得那么累,那么艰难,何苦呢?走了很长时间我还在想,唱戏到底是什么职业呢?让人这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