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5360字。
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2024年6月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10页, 23 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场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之所以合群,是由于他身体柔弱;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如果我们不是人,我们对人类就没有任何责任了。对人的依赖,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征:如果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根本不想同别人联合了。所以,从我们本身的弱点中反而产生了微小的幸福。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痛苦;因为在痛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出我们天性的一致,看出他们对我们的爱的保证。如果我们的共同需要能够通过利益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则我们的共同苦难可以通过感情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一个幸福的人的面孔,将引起别人对他的妒忌,而不会引起别人对他的爱慕。我们将诉说,他之所以过得格外舒服是因为窃取了不应当享受的权利;同时,就我们的自私心来说,是更加感到痛苦的,因为它使我们觉得这个人已不再需要我们了。但是,有哪一个人看见别人遭受苦难而不同情的呢?如果从心愿上说,谁不想把他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呢?我们的心将使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受苦的人,而不会把自己想象为那个幸福的人。怜悯心是甜蜜的,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为那个受苦的人着想的时候,我们将以我们没有遭到他那样的苦难而感到庆幸。妒忌心是痛苦的,因为那个幸福的人的面孔不仅不能使羡慕的人达到那样幸福的境地,反而使他觉得自己不能成为那样幸福的人而感到伤心。我觉得,前者可使我们免受那个人所受的痛苦,后者将从我们身上剥夺另一个人所享受的那种幸福。
因此,如果你要在一个青年人的心中培养他那开始冲动的日益成长的感情,如果你要使他的性格趋向善良,那就决不能用虚假的幸福面貌在他身上播下骄傲、虚荣和妒忌的种子,决不能先让他看到宫廷的浮华和富丽的排场,决不能带他到交际场所和衣饰华丽的人群中去;只有在你已经使他能够就上流社会的本身去了解上流社会的时候,你才能够让他看见上流社会的外表。在他还没有获得认识以前,就让他出入社交场合的话,那就不是在培养他,而是在败坏他;不是在教育他,而是在欺骗他。
长大到十六岁的少年能够懂得什么叫痛苦了,因为他自己就曾经受痛苦;但是他还不大清楚别人也同样地遭受痛苦:当孩子还不能想象别人的感受时,他只能知道他自己的痛苦;但是,当感官一旦发育,燃起他想象的火焰的时候,他就会设身处地为他的同类想一想了,他就会为他们的烦恼感到不安,为他们的痛苦感到忧伤。那苦难的人类的凄惨情景将使他的心中开始产生他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同情。
怜悯,这个按照自然秩序第一个触动人心的相对的情感,就是这样产生的。为了使孩子变成一个有感情和有恻隐之心的人,就必须使他知道,有一些跟他相同的人,也遭受到他曾经遭受过的痛苦,也感受到他曾经感受过的悲哀,而且,还须使他知道其他人还有另外的痛苦和悲哀,因为现在他也能够感受到这些痛苦和悲哀了。如果我们不能忘掉自己的形骸,把自己同那个受痛苦的动物看作一体,替它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怎么能动怜悯之心呢?任何人都只有在他的想象力已开始活跃,能使他忘掉自己,他才能成为一个有感情的人。
为了激发和培养这种日益增长的感情,为了按它自然的发展倾向去引导它和认识它,如果我们不使一个青年人把他心中愈来愈扩充的力量用之于那些能扩大他的胸襟,能使他关心别人,能使他处处忘掉自己的事物;如果我们不十分小心地消除那些使他心胸狭隘,使他以自己为中心而时时都想到他个人的事物,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促使他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并防止他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一切有毒害的欲念——不仅使人的情感化为乌有,而且还使它发生相反的作用和折磨他自己的欲念,我们还能怎么做呢?
(节选自[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有删改)
材料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端是孟子性善说的基础,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所在。然则四端从何而来?依孟子所言,是生来就有的。此处所举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例,是《孟子》书中最为著名、广受引用讨论的“由心善证性善”的例证。 “乍见两字非常关键。人突如其来的忽见孺子将入于井,便会立刻生发出怵惕恻隐之心。此一怵惕恻隐之心不假思索的立即呈现,没有任何其他外在动机的引发,完全是真心的自然流露,是纯粹无私的同情共感、一体之仁。
(摘编自《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孟子〉》)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更容易设身处地为之着想的,不是那些比自己更幸福的人,而是那些遭受苦难的人。
B. 体验浮华和富丽的生活,只会在青年人身上播下骄傲、虚荣和妒忌的种子,不能使他们趋向善良。
C. 对他人的痛苦产生同情,不取决于自己遭受的痛苦,而是来自我们为遭受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受。
D. 要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等有毒害的欲念,它们使人心中令人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化为乌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群、爱同类、体认到对人类的责任,这些都是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事。
B. 人类只有在遭遇痛苦时,才能发现自身的柔弱,才会想到同别人联合。
C. 材料一重点论述了怜悯心的产生,以及应该如何培养青年人的怜悯心。
D. “内交于孺子父母”“要誉于乡党朋友”都是材料二所说的“外在动机”。
3. 下列表述中,最接近材料一卢梭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快乐源自于将自己与别人作比较,只有那些功成名就的事才能使人喜悦。(霍布斯《利维坦》)
B. 我怜悯儿童和老人、不幸 人和幸运的人……对幸运者的怜悯更超过对不幸者的怜悯。(屠格涅夫《麻雀》)
C. 怜悯心的产生,是看到别人的痛苦,便生怕自己也有同样的痛苦,是预防自己也可能遭受苦难。(拉•罗什福科《警句集》)
D. 一个人应该努力把控好自己的心,因为如果放任它,它很快就会失去自己的理智!(尼采《尼采随笔》)
4. 关于“怜悯心”和“恻隐之心”,卢梭和孟子提出了哪些相同的观点?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
5. 清人顾仙根写有《买仆》一诗:“我家得一仆,人家失一子。同是父母心,还当慎驱使。”请结合材料对其中 感情加以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只会”“不能”说法绝对。原文“如果你要在一个青年人的心中培养他那开始冲动的日益成长的感情,如果你要使他的性格趋向善良,那就决不能用虚假的幸福面貌在他身上播下骄傲、虚荣和妒忌的种子,决不能先让他看到宫廷的浮华和富丽的排场,决不能带他到交际场所和衣饰华丽的人群中去”,只是说体验浮华和富丽的生活可能会让他播下骄傲、虚荣和妒忌的种子,只是一种担忧。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
鲁迅
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