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950字。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抽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续性”分为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和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与之对应的艺术创作分别是音乐、绘画和建筑。
B. 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是建筑的“词汇”,“词汇”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就是建筑的“文法”。
C. 建筑有“大文章”和“小品”等不同的样式,“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
D. 北京明清故宫的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是重复的、千篇一律的,例如殿、阁、廊、门等,有不可避免的单调枯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三殿”分别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廊、庑、楼、门像不变的“伴奏”。
B. 使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特性和特色的原因。
C. 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是中国建筑的“文法”之一。
D. 建筑“文法”虽然有一定的拘束性,但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可以呈现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颐和园回廊墙上的花窗各具一格,廊柱无尽重复。
B. 李公麟 《放牧图》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等的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取得几条街道的统一性,重复之中有无穷变化。
D. 阿房宫“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主要论证方法。
5. 如何运用中国建筑的“文法”做好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琼斯先生的悲剧
[加拿大]斯蒂芬•里柯克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名叫莫波麦纳斯•琼斯。他是个牧师,享年只有二十三岁。我痛心于他的英年早逝,每次想起他去世时的情景,都禁不住慨叹和悯惜。他生前对人十分谦恭,绝不是爱占别人便宜的人。他丝毫不懂别人的客套,却因此失去了生命。
悲剧始于他假期的第一个下午,他去了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之后六个星期的假期都是他自己的了。他在朋友家里坐了两杯茶的工夫,然后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起身向女主人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