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870字。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最有可能实践统一这幅蓝图的,是所谓的“七雄”,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齐、楚、魏、燕、韩、赵六国加一个函谷关以西的秦国。此时的秦早已摈弃殉人等旧俗,但要与东边的强国抗衡,还需要更为积极的变革。秦孝公即位后,听取了魏国人商鞅的建议,在宫室盛大的栎阳城掀起了东周五百年间最风云激荡的变法。这次变法的核心,是以重典维护国家安全,进行战备积累,又以奖励军功提供上升途径,激活国力。公元前350年,秦人从栎阳迁都咸阳,商鞅在此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商鞅方升,是商鞅为统一度量衡所监制的标准量器,容积为202.15毫升,是当时的一升。这件体量不大的青铜器,却成为古中国经济秩序奠基之途上的“重器”。
商鞅两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严明法度,推行郡县制,编订户口,是一场覆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广泛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力壮大、全面强盛。同时代的战国诸雄,虽时有一些改革作为,但远不及秦深彻变法的决心和格局。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崭新的秦国立于关中,眼望广袤的万里河山,即将开启结束乱世、天下一统的征程。公元前328年,秦取上郡,拓地至陕北;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囊括四川盆地;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攻克了黄土高原最大的戎狄势力。秦国就这样,以关中盆地为营,分别向北、西、南三个方向扩展战略纵深,随后剑锋东指,匡合天下。
连年的征战中,秦朝君臣早已认识到,东周列国之间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是攻扞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车轨、钱币、法律和文字,因为涉及行政、手工业、商业和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被迅速选定成为秦朝建立后需要统一的关键内容。
曾经的六国故地和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都曾经发现大量镶嵌秦诏版的铜权和铁权。权是称量重量的秤砣。权上的诏版写道,皇帝并天下后,百姓安定,令丞相隗状、王绾规范度量衡。凡不一致者,皆需统一。这道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也被模印或铭刻在官定的度器和量器上,流布天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仲春之月开始了他的东巡。此后八年间,他一度封禅,五次东巡。他登峰山,攀泰山,上琅琊,经之罘,过东观,临碣石,至会稽,巡行之处皆刊石勒铭。
这七处石刻,由于风雨剥蚀,人事相侵,仅有琅琊、泰山二石尚存残玦,《峰山刻石》存于摹刻本。刻石文辞以李斯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守康定,利泽长久。秦要统治的是文字语言存在极大差异的四海八方,秦朝的文字改革使得汉字形体简化,部首和笔数固定,文字使用的标准得到统一。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这枚秦代木片,由六个残片拼接而成,以较为拙朴的篆书记录了其时文字的变更。“酉”如故更“酒”,将酒从酉分出,凡酒之意均用“酒”字,不再写作“酉”;“卿”如故更“鄉”,意思是公卿之“卿”仍然照旧,而记入鄉里之“鄉”,统一更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函谷关以西的秦国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魏、燕、韩、赵六国并称为“七雄”,它们在战国时代以后都有实现各国一统的综合实力。
B.秦始皇一度封禅,五次东巡,所到之处都刊石勒铭。秦始皇命令李斯用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秦朝统一了文字使用标准。
C.渤海湾畔至今仍存有多处秦代行宫遗址,这些留存的秦代行宫遗址很可能就是秦朝时期的“碣石宫”,它们也是秦朝的国门。
D.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了在外敌再度来犯时能够迅速地预警并组织反击,蒙恬受命连接长城,起城邑,修亭障,领兵驻守上郡十余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变法的决心和格局是函谷关以东的六国无法比拟的,正是变法使得秦国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脱颖而出,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B.秦国在统一六国后迅速把统一度量衡、法律、文字等作为关键内容,是因为各国攻扦不息的根源在于各国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
C.秦朝的文字改革使得文字的书写和传播更有效率,使政令畅通,这也对中华文明赓续几千年而始终文化一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尽管长城和直道共同对秦国的防守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史官司马迁认为,正是这些工程施之过急,为秦国二世而亡埋下了隐患。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对“镶嵌秦诏版的铜权和铁权”“秦代木片”等文物的介绍,为我们展现了秦国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化差异。
B.文章内容涉及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诸领域的知识,虽然语言朴实易懂,但并不影响文章思想的深刻性。
C.文章着重介绍了秦国统一六国后采取的种种措施,语气舒缓娓娓道来,如同导游解说,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文章多处用到贾谊《过秦论》中的词语,如“长策”“敲扑”“藩篱”,增强了读者的熟悉感和文章的文学色彩。
4.下面是秦诏版的铜权图,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铜权上所刻文字是用李斯改定的小篆体书写而成的。
B.秦国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被铭刻在官定的度器和量器上。
C.秦诏版的铜权是秦国重要的容器,是秦国变革的需要。
D.秦诏版的铜权是秦国巩固统一措施的重要实物证据。
5.《宋史》有言:“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天下的办法,有继承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符合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的。请结合秦国的措施,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钟山水韵 洪忠佩
静坐江边,聆听江水撞击岩石洞穴的“钟鸣之声”,①如同谛听石钟山的心跳。激荡的“钟鸣之声”,成就了石钟山山名的由来。
没有人声的喧哗,只有江水的回荡,还有与我一样耐着性子倾听“千古奇音”的友人。
对这“千古奇音”奥秘的解释,我肯定不如地理学家透彻。我以为,是江风、江水、山岩、岩洞,孕育了石钟山的骨骼形态,还有生命的传奇。
真正让石钟山名声大噪的是苏东坡。宋元丰七年(1084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