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00字。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下册。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的大脑使用了思维捷径,其中两个主要的捷径是“锚定启发”和“可得性启发”,两者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锚定”意味着当你要对某件事做决定,而又没有太多信息作为依据时,你听到的第一条信息会对你产生格外显著的影响。比方说,有人给你看张别墅的照片,然后让你估价。在没有其他信息可以参考的情况下,你能做的就是看看那张照片,大致能看出别墅有多漂亮,然后闭着眼睛猜个数。但是,如果一开始就给你一个数字,那你的猜测可能就会受到显著影响——例如,一上来就先问“你认为这房子的价格高于还是低于40万英镑”,现在,你必须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给你任何有用的信息。然而,如果把要做出估值的人分成两组,A组先听到的提示数字是60万,而B组听到的是20万,那么平均来说,A组最终给出的估值将远远高于B组。因为人家给了你一个“锚”,你的大脑就把这个“锚”作为猜测和调整的出发点。 “可得性”意味着你会根据最容易想到的随便什么信息做出判断,而不是深入地考虑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这也就是说,我们非常倾向于把世界观建立在近来最常出现的东西上,或者是那些特别引人注目和令人难忘的事情;而所有那些陈旧、平凡的东西,即使有可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也会被我们忽视。
因此,对可怕的犯罪行为进行耸人听闻的报道,会让我们觉得犯罪率高于实际情况;而对下降的犯罪统计数据进行枯燥乏味的报道,对我们产生的冲击就远远不及前者。所以才有很多人更害怕飞机失事,却不那么害怕车祸。也因此,恐怖活动才能立即引起公众和政客的本能反应,而那些更致命但也更平淡的威胁却被无视。在美国,从2007年到2017年,割草机造成的死亡人数比恐怖活动还要多,但美国政府尚未开始讨伐割草机。
锚定启发和可得性启发结合起来真的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在紧要关头迅速做出判断,或者帮我们做出那些没有太大影响的日常决策。但是,如果你想把现代世界的所有复杂性考虑在内,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那它们可能就会成为你的噩梦。你的大脑会一直试着溜回舒适区,把你最先听到或想到的东西作为判断依据,不管那是否合理。
另外,这两种思维捷径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不擅于判断风险,不能正确地预测众多选项中哪一个造成灾难的可能性最小。事实上,我们头脑中有两个独立的系统帮我们判断事物的风险:一个是快速的、直觉的系统,另一个是缓慢的、深思熟虑的系统。当这两个系统发生冲突时,一个系统平静地说,“我已经分析了所有证据,似乎选项1风险最大。”而另一个系统大声喊道,“是,但选项2看起来好可怕!”
当然,你可能会想,我们可以强迫大脑脱离那个舒适区,不行吗?我们可以忽略直觉的声音,放大深思熟虑的声音,对吗?不幸的是,这种想法并没有考虑到证实偏见。
证实偏见是个烦人的习惯:大脑会努力强化我们已经相信的东西,会像激光制导的导弹一样瞄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支持性证据,而那些暗示我们可能完全被误导了的证据,哪怕堆得像山一样高,大脑也会毫不在乎地忽略它们。正因如此,我们才更愿意从政治观点与我们基本一致的渠道获取新闻。也因此,你无法说服一个阴谋论者放弃他所相信的东西。
同样,这在某些方面非常有用:这个世界既复杂又混乱,而且不会用简洁易懂的PPT给我们一一列出其中的规则。不管你想给这个世界建立什么样的心理模型,那都意味着丢弃无用的信息,专注于正确的线索。只不过,要想弄清楚哪些信息值得注意,这事儿多少有些碰运气的成分。
然而,情况越来越糟糕。我们的大脑越来越不愿意承认它可能搞砸了。有个东西叫“支持选择偏误”,它基本上意味着一旦决定付诸行动,我们就会坚持认为那是正确的选择,就像溺水者抓住木板一样不肯放手。为了支持自己,我们甚至会歪曲记忆,目的是让当初的决定看起来是正确的。因此,尽管新买的鞋非常挤脚,你还是会坚持说“这双鞋让我看起来既强大又迷人”。
甚至有证据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你告诉别人他们错了,即使你耐心地把相关证据摆出来给他们看——但让你想不到的是——他们把你视为对立面,而面对你这样的对立面,他们会变得更加坚定,更加强烈地坚信自己是对的。所以,如果你想在脸书上跟种族主义者争论,或者决定从事新闻业,那你可能注定只会让自己沮丧,让别人火冒三丈。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人永远不能做出明智、合理的决定:显然可以啊!我的意思是,毕竟你已经在看这本书了,这不就是个明智的决定吗?恭喜你,优秀的决策者!
(摘编自汤姆•菲利普斯《愚蠢的人类》)
1.下列对文中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锚定启发”指人在没有太多信息作为依据的情况下,会重点参照接收到的第一条信息进行决定。 B.“可得性启发”指人会根据最容易想到的随意信息做判断,缺乏对所有可获得信息的深思熟虑。
C.“证实偏见”指人的大脑会努力强化已经相信的东西,为了证实而努力,而忽略那些暗示其判断错误的证据。
D.“支持选择偏误”指的是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后就会一直坚持,并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自己的选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给别墅估价的过程中,如果有人能提供别墅周围房子的价格,估价就会更科学。 B.人们更害怕飞机失事,是因为飞机失事罕见、引人注目,而车祸更常见、缺少冲击感。 C.“你无法说服一个阴谋论者放弃他所相信的东西”,因为阴谋论者也受证实偏见的影响。 D.某些人面对反驳证据时反而会更坚定自己的错误观点,对这样的人最好不要强硬说教。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明讨厌某个城市,他会下意识关注这个城市的负面消息,以证明这个城市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它。 B.小刚认为女司机比男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大,于是决定上街进行问卷调查。经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男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女司机。 C.海底油管泄露引发海鸟生存危机,环保志愿者上街募捐。因为三处志愿者对危机程度描述有差异,所以募捐者决定捐款的数额也不同。 D.人类在思考交通工具失事的概率时,不是通过数学方法,而是直接在脑海中回忆失事的画面,画面越容易在脑海出现,人们就越认为这种交通工具容易失事。 4.本文是如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4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下面的文段中存在哪些不明智、不合理的思维活动。(6分)
1979年,明尼苏达州大学的MarkSnyder 和 NancyCantor 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找来一帮人,给他们读一本书,内容是一个叫 Jane的女人在一周内的生活。Jane是研究人员虚构出的一个人物。在书中的一周里,Jane 时而外向,时而内向,其性格适合从事很多种职业,但书中对此没有说明。几天后,参与者读完了关于Jane的书。研究人员将其分为两组,其中A组被问Jane 是否可以做一名图书馆管理员,而B组则需要对Jane是否适合当一名房地产经纪人给出判断。A组的参与者回忆,Jane 是一名很安静的女孩,正好适合图书馆管理员这份工作;B组的参与者则记得Jane的性格很外向,做房地产经纪人再适合不过了。随后,研究人员又问两组参与者Jane 是否还适合其他的工作,A、B两组的参与者均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界河 安晓斯
五十岁的时候,夫妻俩都觉得很累。老李就对老婆白燕说:“吵了三十年了,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能不吵就不吵吧。”白燕同意老李的意见:“不吵了,真不想再吵了。”
退休后,夫妻俩回到了十几公里外的农村老家居住。老家的院子宽敞,阳宅,坐北向南的堂屋是五间大瓦房,宽大的院子像个小花园。农村的房屋布局,当中三间是大客厅,两头是两间小卧室,东屋一间是小厨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