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610字。
2025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大题精练
群文立体拓展训练
群文通练 兴国强国爱国,弘扬中国精神
【练前必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唯有精神上屹立不倒,才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与中国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三皇五帝时代再到夏商西周等朝代的兴起等等,最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精神无处不在。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中国从古至今都追求于精神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习近平总书记说:“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人对精神的追求,可以舍弃一切身外之物,无论处于如何的逆境下,仍然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
中国精神激励着每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人,是兴国之要,强国之魂。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通过创造、奋斗、团结以及心中怀揣着梦想,一步步走来,书写了辉煌的中华历史。我们须拥有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有了精神,集体才会拥有凝聚力,才能振奋人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新题速练‖信息类文本阅读
【试题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