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630字。
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像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最有可能实践统一这幅蓝图的,是所谓的“七雄”,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齐、楚、魏、燕、韩、赵六国加一个函谷关以西的秦国。此时的秦早已摈弃殉人等旧俗,但要与东边的强国抗衡,还需要更为积极的变革。秦孝公即位后,听取了魏国人商鞅的建议,在宫室盛大的栎阳城掀起了东周五百年间最风云激荡的变法。这次变法的核心,是以重典维护国家安全,进行战备积累,又以奖励军功提供上升途径,激活国力。公元前350年,秦人从栎阳迁都咸阳,商鞅在此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商鞅方升,是商鞅为统一度量衡所监制的标准量器,容积为202.15毫升,是当时的一升。这件体量不大的青铜器,却成为古中国经济秩序奠基之途上的“重器”。
商鞅两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严明法度,推行郡县制,编订户口,是覆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广泛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力壮大、全面强盛。同时代的战国诸雄,虽时有一些改革作为,但远不及秦深彻变法的决心和格局。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崭新的秦国立于关中,眼望广袤的万里河山,即将开启结束乱世、天下一统的征程。公元前328年,秦取上郡,拓地至陕北;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囊括四川盆地;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攻克了黄土高原最大的戎狄势力。秦国就这样,以关中盆地为营,分别向北、西、南三个方向扩展战略纵深,随后剑锋东指,匡合天下。
连年的征战中,秦朝君臣早已认识到,东周列国之间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是攻扞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车轨、钱币、法律和文字,因为涉及行政、手工业、商业和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被迅速选定成为秦朝建立后需要统一的关键内容。
曾经的六国故地和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都曾经发现大量镶嵌秦诏版的铜权和铁权。权是称量重量的秤砣。权上的诏版写道,皇帝并天下后,百姓安定,令丞相隗状、王绾规范度量衡。凡不一致者,皆需统一。这道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也被模印或铭刻在官定的度器和量器上,流布天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仲春之月开始了他的东巡。此后八年间,他一度封禅,五次东巡。他登峰山,攀泰山,上琅琊,经之哭,过东观,临碣石,至会稽,巡行之处皆刊石勒铭。
这七处石刻,由于风雨剥蚀,人事相侵,仅有琅琊、泰山二石尚存残玦,《峰山刻石》存于摹刻本。刻石文辞以李斯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守康定,利泽长久。秦要统治的是文字语言存在极大差异的四海八方,秦朝的文字改革使得汉字形体简化,部首和笔数固定,文字使用的标准得到统一。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一枚秦代木片,由六个残片拼接而成,以较为拙朴的篆书记录了其时文字的变更。“酉”如故更“酒”,将酒从酉分出,凡酒之意均用“酒”字,不再写作“酉”;“卿”如故更“鄉”,意思是公卿之“卿”仍然照旧,而记入鄉里之“鄉”,统一更用“鄉”字。
经过规范的文字书写和更有效率的传播,中央的政令能通过公文畅通地下达各郡县,也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文字交流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书同文成为中华文明赓续几千年而始终文化一体的奥秘。
渤海湾畔至今仍存多处秦代行宫遗址。在辽宁绥中万家镇南边,就发现了六组相互关联的秦汉建筑遗址,其中三组皆在海岸,朝向海中的“姜女石”呈合抱之势。这或许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曾登临过的“碣石”。石碑地建筑群可能就是秦汉时的“碣石宫”。
曲尺形宫墙之内,建筑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依稀可见昔时廊道缦回、院落镶嵌的格局。洪波高涌,碣石为阙,此为秦之国门。临碣石而东望,日升月落,天旋海沸,终至陆地之极,身后是万里河山。
秦始皇东巡时,臣属们在琅琊台石碑上镌刻文辞,残石饱经沧桑,铭文也大多漫患不清,但内容依然震撼人心。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但天下并不太平,北方边境地平线上争端频仍,匈奴的铁蹄声一旦响起,劫掠与杀戮就会到来。
30万秦军正等待主帅号令,蒙恬已记不清自己经历了多少场战役,只知道在争夺天下时,他是秦王的长策;四海平定时,他就是皇帝的敲扑。面对匈奴滋扰,蒙恬率军却敌,把秦朝的边境线向北推进700余里,直抵阴山脚下。为了在外敌再度来犯时能够迅速地预警并组织反击,蒙恬受命将原先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与由洮水而来的长城相连,沿途起城邑,修亭障,随后领兵驻守上郡十余年。
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蒙恬率军修建了直道。这条长约743公里、宽达50米的道路,以几近直线的走向连接了关中与北方草原地区。经行于山地和丘陵时,削平山脊,填平山谷;经行于沙地和草原时,以夯打或掺石的方式加固路面;经行于山侧河畔时,设置护坡和排水沟。这不仅是皇帝巡行北方的“高速公路”,更是支援长城军事防务的运输线。
长城如盾,直道就是持盾的手臂,它们共同铸就了延衰万余里的坚固藩篱。百余年后,史官司马迁行经直道时,忍不住为这项占山埋谷的工程惊叹。然而,他也指出长城和直道费人力财力无数,虽于王朝的防守有利,却施之过急,未留给刚刚从战乱中安定下来的众生以喘息之机。尽管嬴政在“始皇帝”的名号里寄寓着他千秋万世的构想,却仅二世而亡。
(摘编自《何以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函谷关以西 秦国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魏、燕、韩、赵六国并称为“七雄”,它们在战国时代都有实现天下一统的综合实力。
B. 秦始皇一度封禅,五次东巡,所到之处都刊石勒铭。秦始皇命令李斯用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秦朝统一了文字使用标准。
C. 渤海湾畔至今仍存有多处秦代行宫遗址,这些留存的秦代行宫遗址很可能就是当年秦始皇和汉武帝曾登临过的“碣石”。
D. 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了在外敌再度来犯时能够迅速地预警并组织反击,蒙恬受命连接长城,起城邑,修亭障,领兵驻守上郡十余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变法的决心和格局是函谷关以东的六国无法比拟的,正是变法使得秦国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脱颖而出,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B. 秦国在统一六国后迅速把统一度量衡、法律、文字等作为关键内容,是因为各国攻扞不息的根源在于各国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
C. 秦朝的文字改革使得文字的书写和传播更有效率,使政令畅通,这也对中华文明赓续几千年而始终文化一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尽管长城和直道共同对秦国的防守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史官司马迁认为,正是这些工程施之过急,为秦国二世而亡埋下了隐患。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镶嵌秦诏版的铜权和铁权”“秦代木片”等文物的介绍,为我们展现了秦国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化差异。
B. 文章内容涉及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诸领域的知识,虽然语言朴实易懂,但并不影响文章思想的深刻性。
C. 文章着重介绍了秦国统一六国后采取的种种措施,语气舒缓娓娓道来,如同导游解说,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文章多处用到贾谊《过秦论》中的词语,如“长策”“敲扑”“藩篱”,增强了读者的熟悉感和文章的文学色彩。
4. 下面是秦诏版的铜权图,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铜权上所刻文字是用李斯改定的小篆体书写而成的。
B. 秦国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被模印或铭刻在官定的度器和量器上。
C. 秦诏版的铜权是秦国重要的容器,是秦国变革的需要。
D. 秦诏版的铜权是秦国巩固统一措施的重要实物证据。
5. 《宋史》有言:“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天下的办法,有继承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符合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的。请结合秦国的措施,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都有实现天下一统的综合实力”错误,原文是“最有可能”,而不是都有“综合实力”。
B.“秦始皇命令李斯用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错误,原文是“刻石文辞以李斯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并没说秦始皇命令李斯用新改定的小篆向关东宣示。
C.“这些留存的秦代行宫遗址很可能就是当年秦始皇和汉武帝曾登临过的‘碣石’”错误,应该是在辽宁绥中万家镇南边发现的秦汉建筑遗址中的三组很可能就是当年秦始皇和汉武帝曾登临过的“碣石”。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因为各国攻扞不息的根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樟木匣子
季明
安吉庆是夜间回来的。
新婚不久,安吉庆就投军打鬼子去了,一晃快三年没见面。妻子打开门的一刹那,她的眼泪倏地涌了出来。这许多天来,恍惚间,她总感觉安吉庆回来了,就在离她不远的地方,而且这气息愈来愈浓重。
事实上,一个多月前,安吉庆所在的部队,就开拔到离老家不足百里的地方驻扎。军人没有命令,有家也不能回。今天,团长特批了他几个钟头的假,回家看看,对安吉庆来说,几个钟头,不过是个虚的概念。最后,团长说:“骑马回去,鸡叫头遍,必须赶回来!”天亮前,安吉庆就要带领敢死队,突击被鬼子占领的一处阵地。
她一头扑进安吉庆的怀里时,安吉庆痛得大叫了一声,她这才发现,安吉庆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