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80字。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4.2《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
  一、新课导入
  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
  二、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会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论述思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作者驳论逻辑思维
  三、作者名片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他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名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四、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五、题目解读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文体知识扩展——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