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760字。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签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把“木”字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木”字找到了准确的使用场合。
  B.“高树”与“高木”均指高大的树木,但在诗句中形成的诗歌意境却截然不同。
  C.因为“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所以古典诗歌很少使用“树叶”这个词。
  D.“木”具有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性,使“木叶”形象有了视觉和触觉的生动联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树多悲风”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可见“树”在情感表达上通常会比“木”更饱满。
  B.从“叶”“木”“树”的形象关系来看,“带有密密层层的浓荫的联想”的“叶”与“树”更接近,与“木”相距甚远。
  C.因有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木叶”在诗中的形象便往往有了飘零缠绵之意,与清秋的气息最相符。
  D.“木叶”,集“木”的疏朗与“叶”的绵密于一体,使“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表情达意更丰富。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的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古木防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
  C.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D.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纳兰性德《如梦令》)
  4.选文注重考证但并不显枯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原因。
  5.“月华如夜雪,见此令人思”(李白《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月”为什么会让李白产生对朋友的思念?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豆腐店
  安石榴      
  东安市场里只有一家作坊做豆腐,夫妻俩。我眼看着这一对从青年伉俪变成中年夫妻。这得多少年呢?①怎么也得十几年小二十年吧,我没算过,反正生生地眼见着男人的鬓角长出了白发,女人的发际线也大举后退。当然了,岁月又能饶过谁呢?有一次,男人一边给我往塑料袋里装水豆腐,一边对我说:你应该染染头了。我就笑了,对吧?我们主顾之间蛮熟的。
  我们家爱吃豆腐。豆腐是个平常之物,市面上做豆腐的多了,看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