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30字。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是一本让人读不下去的书吗
詹丹
据说,有家出版社调查当代青年十大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名列榜首。不止一位年轻人对我抱怨说,翻开《红楼梦》,故事没开始,人物倒先看到了一大堆,实在有些头晕。当然,作者为了避免读者发晕,其实已经努力调动了一些策略——在第二回让冷子兴与贾雨村对谈,把主要人物关系作了基本梳理。但因为这样的梳理故事性不强,所以未必能提高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诗词曲赋,也常常对读者的理解构成了障碍。
比如我一直把第七十回薛宝钗《咏絮词》结尾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视为她的野心勃发,也把“上青云”这样的词语视为理解这首词的关键。但后来重读全词,发现这首词主要是作为别出心裁的翻案创作来反驳黛玉等人的创作的。黛玉把东风看作是柳絮的对立面,所谓“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到了宝钗词中,就成了互助式的和谐关系,所谓“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相比之下,那些似乎可以摆脱东风、具有自主性的蜂蝶,反而显得一团糟,在宝钗笔下成了“蜂团蝶阵乱纷纷”。如果从这个角度再来看薛宝钗《咏絮词》结尾,应该说“好风频借力”才是作品的关键。换句话说,努力让主体与客体建立起和谐关系,让主体柳絮从东风中借力,才是这首词的重点。薛宝钗日常的为人风格,又何尝不是体现了这一点?
我始终认为,《红楼梦》中语言描写最成功的部分,是关于人物的对话。这是小说的主要文本,而韵文只能算从属的、次要的副文本。鲁迅曾经提到中国只有少数几部小说是可以从说话中看出人来的,《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而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之所以不算写得出色,一方面,曹雪芹可能确实不是这方面写作的高手,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其中大部分诗词曲赋是需要通过笔下人物创作出来的,曹雪芹即使想自己露一手,首先也得考虑还是孩子的那些人物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如何来切合他们的个性、趣味等。
所以,像有些人认为的,鉴赏《红楼梦》的语言就是要鉴赏其中的诗词曲赋,其实是没有抓住重点的。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正因为它人物众多,类型多样,所以其内部是大体平衡的,这正是整本书阅读带来的一种对人物的全景式理解。《红楼梦》人物中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也有理性能够控制情感的薛宝钗,而探春又是一个很刚强的人——即使仅仅在女性层面,《红楼梦》中人物性格也极为丰富,让人在阅读时更有可能取得整体的平衡。
从我的立场说,最早认同林黛玉,但如果只认同林黛玉,把其他人一概排除,最后自己的头脑就可能只剩下多愁善感了。其情形,一如面对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我们不能只取一点来认同,特别是无论生活还是小说已经提供了足够宽广的世界时。尽管人人都有自己的倾向和立场,但也可以对其他人物持有一种同情式的理解。当然,多愁善感也不能绝对说是负面的,或许它能为进一步走向悲天悯人的大境界,培养人格意义的真纯情怀提供一种契机。但这种情怀的建立,不是让我们简单认同,这需要在作品提供的多样化人物的理解中,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来深一步思考。其实任何一部伟大著作的诞生,都是要应对时代的问题。明末清初一个文化大问题就是传统的礼仪变得越来越虚伪,这时候人们怎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曹雪芹是站在“情”的立场,通过贾宝玉建立起他的价值观,希望用“情”使得本来已经变得客套虚伪的礼仪能够充实起来,即让外形和内核有一个重新的联系。
《红楼梦》人物的复杂性还表现为,它一方面好像极力用贾宝玉来破坏这种虚伪的礼仪,但另一方面它又塑造了坚决执行礼仪的人,探春就堪称典范。王熙凤的自私就不必说了,薛宝钗做起事来有时候还有私心,探春就不一样,她绝对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对她的亲生母亲赵姨娘也没有任何偏心。因为赵姨娘是庶母,按照礼仪不予认可。探春这个人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曹雪芹要塑造的理想人物,尽管我们觉得她太不近人情,但她自己不会这么觉得,因为按照当时的礼仪规范,她就应该这么做。这样,我们即使不认同她的行为处事方式,但也能对它据以产生的时代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无法超越于时代的人物有一种悲悯式的同情。
总之,读不读《红楼梦》,“死活读不下去”还是“死活要读下去”,这是在考验读者,挑战读者只有靠自己完整阅读、反复阅读,才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二回作者安排冷子兴与贾雨村对谈,从而梳理人物关系,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小说人物有基本的了解。
B.《红楼梦》中语言对话才是主要文本,能从说话中看出人来,因而其中的诗词曲赋只能算从属、次要的副文本。
C.《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极其丰富,如果只是单纯地认同其中一两个,都只是片面的,会影响我们阅读的整体平衡。
D.贾探春尽管我们觉得她不太近人情,但按照当时的礼仪规范她的行为却是合理的,她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值得同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列举对《咏絮词》理解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只有结合文章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诗词曲赋内涵的观点。
B.《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算出色,一是因为作者本身在这方面的水平不高,二是要照顾小说人物本身的个性和水平。
C.当传统的礼仪变得越来越虚伪时,曹雪芹认为只有站在“情”的立场,才能使客套虚伪的礼仪充实起来。
D.“矛盾”是《红楼梦》人物复杂性的表现之一,比如贾宝玉和贾探春,一个是礼仪的破坏者,一个是礼仪的执行者。
3.结合《红楼梦》,以下哪个事件最能体现林黛玉“多愁善感”这一性格(3分)
A.林黛玉进贾府 B.宝黛初会
C.黛玉葬花 D.教香菱学诗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红楼梦》“读不下”去的原因。(4分)
5.对于初读《红楼梦》的同学“如何能更好地读下去”你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地谈一谈。(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瞎子
【法】莫泊桑
看到初升的太阳我们何以会感到如此欣喜?那普照大地的阳光何以会让我们如此幸福?天空是蔚蓝的,田野是碧绿的,房舍是洁白的。我们愉悦的双眼畅饮这些鲜艳的色彩,又把它们化为我们心灵的欢乐。于是我们萌生出强烈的欲望,想尽情地舞蹈、奔跑、歌唱,体味精神上的轻松愉快、内心的博大的爱,我们简直想拥抱着太阳吻它一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