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150字。

  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宏观环境到微观景观,建筑理念存在于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使人、建筑、自然三者融为一体。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非常强调对现有景观的充分利用,对鬼斧神工的造园手法和精妙的艺术化设计予以表现,而非“不是其山却强为山”生搬硬套地穿凿附会。这样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人文精神,就从物境上升到意境,以形传神。例如,潇湘馆的建筑因地就形,随山附水,灵活布局。大观园是极常见的质朴自然的园林,并没有进行过大的人工雕饰,故而显得雅致,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山容水态。《红楼梦》中宝玉说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尽管此处的田园风光看似与大观园中的其他精致景观不相搭配,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农舍建筑在大观园的出现,透露出主人的亲农思想和风水观念,可以说是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匠心独运,实际上园林和田园是天然相配的。
  在大观园中既有群体建筑又有个体建筑,亭、榭、馆、堂、楼、庵等个体建筑和花草树木完美组合成一个建筑系统。这不是对景物进行简单的人工堆砌,而是构建贵族宅园的布局之美。大观园中的景观建筑,以大观楼为中心展开,不落俗套。园中之山有主峰、余脉,水有主流、分流,道路桥石相穿其间,一步一景,处处给人以新奇感。可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红楼梦》影响巨大,这种审美观令《红楼梦》景观设计倾向于与自然相协调,使整个建筑更加完美和谐。
  “天人合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建筑的和谐美感,也必然要与环境中的人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可以说,它们既是景色宜人的建筑,也是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象征,因而建筑和人物是契合的。比如,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这些宅园的精神都和主人的气质是高度吻合的。可见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达到了人园合一的境界。
  (摘编自咸成海《<红楼梦>中古典建筑的文化内质透视》,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生活都是它能够产生的重要基础。《红楼梦》这部小说也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由于曹雪芹先生的一生所生活的地方主要有北京和江浙一带,因而在小说中,建筑的特点主要是这两地特点的融合。
  小说里的建筑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样,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保持着人、建筑、自然相融相洽,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B. 《红楼梦》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小说中的建筑素材大多取自于他的主要居住地北京及江浙一带。
  C. 《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反映出一定的等级秩序,有着人伦关系间的严格界限,这在院落组群中也有明显体现。
  D.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采用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进行遮挡,在区隔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潇湘馆以翠竹为主,这与主人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是高度吻合的。
  B.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宝玉娶亲皆从大门进,可体现出贾家的宅院大门与儒家礼乐、秩序之间的联系。
  C. 《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这和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有关系。
  D.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的描述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建筑注重半藏半露的含蓄美。
  3. 下列诗文中能够体现中国建筑具有含蓄美的一项是(   )
  A.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B.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C.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D.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4. 材料三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情形体现了怎样的秩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 特征》中提出,中国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红楼梦》中的建筑也具有其特殊“文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与雪山
  母亲的去世并没有影响父亲的操劳,或者说影响是相反的,他需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才可以在悲伤袭来时躲开它的伤害。沁多城的崛起和阿尼玛卿草原的变化越来越快了,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也意味着父亲追随母亲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了。仅仅过了两年,父亲也走了,让人惊讶得就像夏天结冰,冬天开花,春天黄叶,秋天发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