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00字。
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景观中的汉字不仅追求形美、音美,更追求意美。因而,人们利用汉字可改变形态的特点,按照特殊需求而巧意创造出景观汉字——景观中的变形字。
汉字变形表意的现象古已有之,大约肇始于变体字的产生。变体字是指通过改变某一个字的字形来表意的汉字。改变字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减笔画表意。如表示半木的“片”,取自“木”的篆文字形右半,《说文解字》:“片,判木也。从半木。”二是改变字形方向表意。如古文字表示闭口不作声的“今(吟)”字由“曰”的字形倒写而成,表示不可之义的“叵”的字形是反写的“可”。这种变体字可以说是后人利用汉字变形来表意的雏形。
之后,随着根据形体结构、笔画形态发掘文字内涵的拆字风气盛行,又出现了一种以文字字形变化融入诗歌的“神智体”诗。其中,宋代苏轼的《晚眺》最有名。该诗用变形字以意写诗,整首诗为七绝28字,却仅用12个变形字来表示,其变形方法有增减笔画、颠倒位置、改变常态等。比如,用写得很长的“亭”字来表示“长亭”义,用写得很矮的“景”字表示“短景”义,等等。
后人常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在景观中增添变形后的汉字,以达到加强汉字艺术表现力和表达某种寓意的目的。其中,增减或改变汉字的部分笔画来表意,在我国景观文字中最为普遍。例如,泰山上有一块摩崖刻石,刻着清光绪年间刘廷桂书写的“虫二”二字。相传,明代才子唐伯虎在岳阳楼上也写过“虫二”,是“风月”二字的变形,“虫”字由“风”字的繁体“風”省去声符“凡”而来,“二”字省掉了“月”字的外边轮廓,寓意“风月无边”。同样对汉字进行变形处理的还有成都武侯祠二门上的“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字左边多了一横,“日”变为“目”。有人认为,“目”代表一双慧眼,表示内心清明、心眼相通。可见,民俗从景观变形汉字中感悟出的不仅仅是视觉形象,更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回味和对现实生活愿望的寄托。
汉字的结构由部件组合,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部件,部件与笔画的变化也会影响字义。景观汉字中改变部件、笔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只改变笔画的位置。例如,在山东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坊石刻中,“玉”字原在下面的一点被移到中间一横处。在金文和小篆中,“玉”的字形均与“王”相似,隶书以后为了与“王”区分才加了一点或两点,位置通常在下部。这里把点放在中间,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二是改变汉字的部件。例如,秦皇岛山海关牌匾上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中,“第”字写作“苐”,“苐”在《说文》中被释为“草也”,《集韵》有“一曰卉木初生叶儿”,这里借用“苐”来表达谦逊的态度。
汉字在其初期象形性强,后来虽然成了线条文字,但线条的组合结构仍然可以表现构图美。景观汉字就常通过改变汉字形态来表达图画式的寓意。比如,在景观的祥瑞文字中,单字吉语“寿”字的应用颇为广泛。北宋陈抟在华山写的“寿”字,由草书“寿”变形而来,像猴子之形,意在象征长寿。早在《抱朴子•内篇》中就有关于猴子长寿的记载:“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猨,猨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
在汉字发展演变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见到将汉字和图画紧密结合的景观变形字。例如,浙江杭州的城市形象标志就是“杭”字的变形。杭州的城市形象标志将航船、江南建筑的翘屋角、圆拱门等诸多标志性要素,融入书写笔画,突出了江南特色,赋予了“杭”字更为丰富的内涵,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
景观汉字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以汉字变形表意,创造性地在汉字和景观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文化之桥,使景观汉字得以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当然,景观汉字的变形也应遵循汉字的结构规律和规范标准,避免随意生造出一些既没有特殊文化含义,又难以辨识的变形字。
(摘编自李璐、曹炜《景观汉字的变形表意》)
材料二:
文化交融互渗的大数据时代,汉字的设计是从字形、结构、笔画、字义等全方位介入的。
设计师们或是以剪切手段分割文字,使其产生错位感;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变体字主要通过增减笔画和改变字形方向这两种方法来改变某个字的字形以表意,前者如“可”,后者如“片”。
B.变体字的产生催生了后来汉字变形表意的现象,而根据需要创造出的景观汉字正利用了汉字可以改变形态的特点。
C.景观汉字通过汉字变形表意,创造性地将汉字和景观融为一体,彰显了人们的创造巧意,更展示了中华儿女的智慧。
D.因新兴观念的影响,汉字设计伴随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有光、有声、有色、有形的面貌,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拓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观汉字既要追求形美和音美,还要讲求意美,而今人利用汉字变形表意的这种做法,应该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变形字。
B.苏轼创作以文字字形变化融入诗歌的“神智体”诗《晚眺》,目的是为后人在景观中增添变形汉字的做法提供借鉴。
C.在“无界西美”主题毕业作品展中,杨田田的创作展示出了一名汉字设计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D.在文化交融互渗的大数据时代,景观汉字的设计或许可从字形、结构、笔画和字义等方面介入,尝试打破形式的局限。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林则徐因虎门销烟遭革职发派戍守伊犁,内心无奈,途径西安时题写了“西安碑林”,其中“碑”字头上少了一“ノ”,这是对前人书写方法的继承。
B.上海黄浦江畔“裕安大厦”的“裕”字左偏旁缺一点是赵朴初题写时特意为之,因赵老深感家乡离富裕还差一点,意在激励乡亲努力补上这一“点”。
C.天津独乐寺报恩院的题匾为咸丰帝御笔题写,写到“院”字时特意没有将“完”字笔画写全,意在告诫世人应知恩图报,要知“恩情永远报不完”。
D.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石碑,“魚”字下面少一点,因其底部的四点由“火”字变来,故将之改为三点,寓意三点水“氵”,鱼得水则活,鱼在水中游。
4.沧浪亭渊潭前的摩崖题有篆书“流玉”二字,下列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本义为水流动,左右两边皆为水,寓示着水流急速。
B.将“玉”字的“点”写成了水湾,仿佛是两挂泉飞流而下。
C.改变“流玉”二字的形态,将汉字和图画结合,神完气足。
D.既写意式描写了渊潭,又营造出了“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5.信息时代,社会对景观汉字的要求越来越高。某园艺博览会组委会拟为“江苏”设计电子形象海报,有人选择了“蘇(苏)”字作为海报的主体形象,认为其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为海报设计者提供几点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年轻藏族人递过来一封信,母亲看了信就有些泪汪汪的,上前摸着小孩的头说:“我知道,才让是个聋哑人。”母亲牵住他的手,对我说:“不知道你们两个谁大,看上去差不多。”我凑过去想跟他比个子。他吃惊地后退着,不知道我要干什么。
就这样,才让成了我家的一员。他用极快的速度学会并适应着一切,但对才让来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