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50字。

  《红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闻一多格律诗派“三美”主张;
  2. 诵读诗歌,品味感叹词的回环使用和诗歌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
  3. 反复诵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了解本文的抒情脉络与抒情方式;
  一、导入
  闻一多先生,想必同学们并不陌生,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了他的一篇文章《最后一次讲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不畏强权,为了和平与反动派不断斗争的民主斗士,他甚至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奉献了。
  二、相关介绍
  1.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
  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主线。他的诗风沉郁凝重,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
  “三美”主张:
  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得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绘画美;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2.创作背景
  《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1925年,写作背景: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全诗,圈点勾画难点字词。思考: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什么寓意?
  明确:“蜡烛”既包括“红烛”也包括“白烛”。“红”字本身具有喜庆、热情等寓意,同时也有着革命的意思。本诗在形式与内容上,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话,写了红烛的燃烧,红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喜悦的精神。红烛不是光写红烛本身,同时也是作者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传达的是诗人热忱的爱国精神。有精神、有思想、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