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49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②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①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②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时长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PPT2)
  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
  二、标题分析(PPT3)
  首先,看到题目“故都的秋”,你有什么感觉?
  1. “故都”是哪儿?——北平
  资料: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后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立北平特别市,相当于今日的直辖市。日伪政府于1937年又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恢复原名北平。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同时将北平市改名为北京市。(郁达夫1934年8月写下此文,因此故都为北平)
  2. 为什么不写“北平的秋”?“故都”一词表现了什么?
  明确:“故”:①过去的、曾经的:人们对过去的事物都有着怀念和眷恋的情感。②老、旧:体现北平历史悠久的特点。
  “秋”:①文章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②自古逢秋悲寂寥(寂寞惆怅)
  所以,从题目看,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三、作者简介(PPT4)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