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7080字。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4.7)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生号、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铝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的历法制订,直到公元7世纪以前,总是和计算很多循环的长度有关。要计算的有:月亮的周期(月),太阳周期(年),和两者合并在一起的周期,60天的循环(计算日期的方法),60年的循环(是用来计算年的,用相同的表示60天的序数符号),还有一个大循环包括了所有的小循环(一个甲子的第一年的第一天开始的午夜),这个大循环开始了一个新纪年,大概是50万年作为一个周期,这样的计算方法,李约瑟称为土算,起源于需要理解四季的气候变化。这影响了中国人对持续和变化、前进和后退等现象的看法,形成一个辩证的和循环的观点。这和牛顿的进化式的、单一发展的看法是很不同的,但是在现在欧美人当中,他们还是遵循这样线性发展的观点。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可以很容易发现这点。不管是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事物都会回到最初的起点,就像钟摆的途径一样,迟早一样,任何事情如果走向极端,或者变得多余,那么就会回到终点,就像那钟摆摆动几下以后一样。
  ②在空间方面,中国人很久以前就对环境很关注,关于居住和坟墓的位置,任何一个地方和它附近的地形、风景等等。这样的关系使得气候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实践是所谓的泥土占卜即风水(风+水)。风水学的运行,是个对过去经验的过滤网。
  ③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总是在养育大量人口这个问题上做斗争。中国的农业很早之前就变成精耕细作,实际上就和园艺一样,在早春当土壤解冻以后,从最开始耕地,直到准备土地、播种和田园管理(比如说除草),最后到了收获,每个步骤都要求仔细地遵循时间,才能使得产出量大化。轮作和粮食的入库、保存,都讲究时机。稻田里的水多一点点,或者少一点点,都有可能使本来能够丰收的粮食变得颗粒无收。如果收获成熟的小米(谷子或糜子)的时间比第一场风早了几个小时,那么风就会把小米吹走,就可能使得利益大打折扣。在正确的时间开垦几乎解冻的土地,就可以保证土壤中仍然保留水分,如果第二轮翻土只是迟一天,就很有可能让土壤裸露在空气中,风就会使得土壤变硬。
  ④因此,中国的农民们,经过时间考验,总结了大量经验,最后变成了谚语,可以预测天气变化。比如说,日落云彩走,半夜听雷吼。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蚂蚁搬家,早晚要下。冬暖年成荒,冬冷有福享。果树没有三年甜。一连三年风雨顺,当心旱得地裂缝。秧苗一伸膜,大雨兜头浇。冬牛咳白汽,春来要防疫。雪不落,虫子多。上千个这样的谚语,在乡村里天天被人谈论着。所以,我们得到的食物,天气和人的努力只占到十分之一,自然掌管十分之九,农业最核心的原则编纂在公元2世纪的农业手册中:“抓住时机”。
  ⑤总之,中国人对待天气的态度,是从观察和互动之间的紧密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人类的努力对天气很重要,不管是帝王施行的巫术,或是儒官建言的用以弥补帝王错误的正确的政策,或是恳求土龙让雨水适量的祈祷丰收的仪式,或是天文学家费心设计的高精度的历法,又或是一个农民根据他头脑中的被实践检验过的谚语对变化了的天气立即采取的应对措施……不管哪种态度或者行为,永恒的一点就是,自然展现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人则是伺机而动。这就是上千年来的中国社会记忆总结出来的经验。
  (选自许倬云《中国人对气候的态度》,王笑然译)
  材料二:
  “天人合一”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它是如何来指导生产生活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体现之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于了解四季气候变化的需要,中国古人依据月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订了计算日、月、年的方法。
  B. 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很容易发现的“这点”,指的是中国人往往用辩证、循环的观念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
  C. 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主要表现在对气候和时间的把握上,哪怕是相差几小时,也可能大大影响收益。
  D. 孟子提出要顺时而作、取之有度,本是为了宣扬其政治思想,但这些主张也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理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钟摆现象的譬喻,与材料二中冯友兰的观点相似,都主张做人做事要适度,与其过度不如不为。
  B. 风水学很关注位置、地形、风景等环境因素,从而实现气候的利益最大化,可见,风水学有一定的科学性。
  C. 材料一第四段所举的大量农谚,既反映出中国人对气候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抓住时机”的关注。
  D.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B.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C.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但两者的论述重心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点’,指的是中国人往往用辩证、循环的观念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错。结合材料一第①段“这影响了中国人对持续和变化、前进和后退等现象的看法,形成一个辩证的和循环的观点。这和牛顿的进化式的、单一发展的看法是很不同的,但是在现在欧美人当中,他们还是遵循这样线性发展的观点。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可以很容易发现这点”可知,“这点”代指的是前文所说的中国人和欧美人对待事物发展的变化是不同的,而非单指中国人一方。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流远的徒河
  李海燕
  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病重临危。
  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①我的一声呼唤,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