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890字。
重庆市主城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以“One Space,M0re Chance(一个空间,无限选择)”为展览主题,亮相2024年米兰设计周中国周,通过生动的视频和海报产品,向全世界传递副中心在绿色城市打造过程中的创新方案和发展成果,展示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成果以及宜居宜业的全新城市风貌。美好生活离不开“美”的滋养,美育作为提升审美素养的关键力量,能够帮助人们深化对美的感知与理解,坚定我们的生活信念,激励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让生命焕发勃勃生机。
不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近年来,还有不少地方积极探索,深入挖掘并利用当地的历史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场所的丰富资源,精心策划并组织展会活动、戏剧表演、文艺展出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凝聚审美共识,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开展美育教育,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美育教育的创新实践,也为城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如福州以三坊七巷为载体,打造“有福之州”的城市主题。三坊七巷属于当地特色建筑形态,是中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通过保留老街故居,改拆为修,让古街区的空间形态和场所内涵融入当下,将厚重历史转化为现代人身居其中、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在浙江杭州,一座融合宋韵文化与亚洲植物文化的“亚洲花卉主题园”,以花为媒、铭刻亚运记忆,向人们传递合作开创美好未来的心愿,成为热门打卡地……这些城市以美的创造为打造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写下生动注脚,构筑起城市文化建设新高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美的创造出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美的存在浸润着城市中每一位居民,城市的人文精神将愈加璀璨、城市文化建设的脉络将愈发清晰。城市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仅具有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功能,更有益于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对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创新美育工作思路和途径,构建起“大美育”崭新格局,通过美的创造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编自倪宇婷《以美育为纽带,连接城市的历史与未来》)
材料二:
生态艺术的都市实践,可以看作是对空间理论所提问题的有效回应。正如英国文化理论学者迈尔斯在《生态美学——气候变化时期的艺术、文学与建筑》中谈到,生态美学在21世纪转向的内在逻辑:“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艺术、文学与建筑能够发挥的作用,超越传统审美范畴诸如美、崇高等……”生态艺术的当代实践,顺应着美学思潮的转向,也采取了跨学科的立场,将艺术的感性经验融入到了社会学的话语场域。城市生态学相关理论认为城市是“文明人的自然栖息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筑城市文化的发展建构与生态艺术的实践紧密相关,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对当地资源的利用。
B.材料一指出,城市文化建设是一种教育方式,能实现城市美的创造,构建起“大美育”崭新格局。
C.材料二介绍了生态美学在21世纪转向的内在逻辑,同时提出生态艺术的当代实践具有跨学科立场。
D.材料二指出,生态艺术是特殊的行动方式,介入都市空间,能促进不同社群彼此间的连接与共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的关键,要人们感知美、理解美、坚定生活的信念、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就需要通过美育来逐步实现。
B.无论是北京,还是福州、杭州,都注重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现代人的文化体验,可见城市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
C.在当代实践中,生态艺术顺应着美学思潮的转向。城市生态学认为,人们一旦为城市发展制定了法则,就不能随便改变其道德秩序。
D.生态艺术不仅关注城市环保,还关注城市相互依存的生态圈所构成的状态。它介入都市空间,促进不同空间、社群的连接与共享。
3.下列不符合城市文化建设的例子的是( )(3分)
A.湖南常德曾遭受七次毁城之灾,又七次重建。这里的古城、古街,从废墟中重生,展现出新的面貌。
B.哈尔滨充分运用丰富的冰雪资源和人文风情,发展冰雪产业经济,以打造国际知名冰雪会展聚集地。
C.徽州隆阜是个千年古村落,作为隆阜古村一景的横江江心“桃李园”,被开发商变成了一排排别墅。
D.上海市政府组织全市200余家专业文化艺术场馆机构“打开围墙”,大力地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式上有何不同?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5.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新时期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建设。(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桃花园里唱秦腔
邹冰
那一年,我八岁。塬上的桃花开了。早上喝罢汤,老人和孩子们穿上鲜亮的衣服,年轻姑娘们脖子上缠着粉红色的纱巾,相约去塬下看戏。平时鲜有人影的小路上,唧唧喳喳的声音,汇成了一条欢乐的河。我在桃花园里锄草,一阵春风拂过,桃花纷纷落下。我听着小路上的欢笑声,手执锄头,暗自独吟。不大的桃花园仿佛是我的戏台,我也想唱一出秦腔大戏。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忽然,从麦田地里“冒”出来一个人。那个人,是我的本家二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