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两个课时,约2320个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型、课时]导读课,二课时 
[教 学 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