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90字。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虚假报道、失实报道永远是新闻工作的天敌,也是新闻界的“顽疾”。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经典文献《多种声音和一个世界》就罗列出了新闻失实的若干表现:
  用不准确或不真实的报道代替确凿的事实;或是通过使用一些具有轻蔑意义的形容词和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将带有偏见的解释编入新闻报道之中。还有其他各种方法可以歪曲事件和形势的全貌:突出强调并不真正重要的事件或把表面性的和毫无关系的事情与真正重要的事情混杂在一起;把各种零散情况拼凑成新闻,并且作为整体加以描述,或是将部分真实情况汇集在一起,拼凑成一个看来好像是完整事实的样子;通过一种暗示的办法介绍事实,以造成曲解,从而使读者、听众和观众作出有利于特殊利益的结论;用一种办法描写各种事件,以激起无根据的或夸张的疑虑和担忧,目的在于影响个人或者整个社会和政府决定今后的行动,对于假定公众不感兴趣的事实或事件,保持沉默。
  有无明显的倾向性是衡量一篇报道专业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在判断一篇报道的倾向性时,可以先问几个问题。(一)记者是否在报道中表达了观点?如果记者在报道中鲜明地表达了个人的观点,或者在对事实的陈述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这篇报道就不够客观。因为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新闻评论才提供观点,新闻客观性的核心要求就是将事实与观点分离。(二)报道中是否使用了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或副词?感情色彩浓厚的形容词或副词,往往能够体现报道者的主观倾向,进而会影响受众对于新闻事实的判断。(三)报道是如何呈现涉事多方的观点的?新闻客观性要求记者在报道中基于中立的立场,平衡地、准确地呈现各方的观点。对于一篇涉及多方的报道来说,如果通篇只见一方的观点而其他几方的观点却隐匿不见,或者一方观点所占篇幅明显高于其他几方,或者记者在使用直接引语时,引用的话语明显不符合说话者的身份、背景,采访对象有“被代言”之嫌;那么我们就可以基本认定这篇报道不够客观。
  另外,新闻报道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是否低俗,报道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等等,受众通过这些方面可以帮助判断报道是否专业。
  (摘编自刘勇《如何解读新闻》)      
  材料二:
  基于传统PC互联网技术的、以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将把受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传播世界。2014年,我国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第一次超过广电媒体的广告收入,这标志着网络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今天的“第一媒体”!
  2013年,我国移动通信4G正式启动,进一步推动了大数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种声音和一个世界》一书中罗列的新闻失实的若干表现都存在共性的问题,即记者在报道时不够客观,或不够准确。
  B.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真实性是最基本的前提,但“真实”不等于没有倾向,而或显或隐的倾向性也是新闻报道非专业的体现。
  C.网络媒体时代,个人可以制作、传播新闻;受众可以即时与传播者沟通,人们不再是媒体的奴隶,而成为媒体的主人。
  D.网络媒体新闻把多个相关主题的新闻连在一起,有利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详实的报道,有利于受众对其做全面的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虚假报道、失实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天敌,只要谨守真实性的底线,就一定能够根除这种弊端。
  B.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是基于真实性的前提的,倾向性、人文关怀、隐私保护等等都是受众评判的标准。
  C.基于传统PC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各领域,因而超越传统媒体而被称为“第一媒体”。
  D.移动媒体基于络和移动终端载体而生,具有其他媒体形式所没有的便携性、实时性等特征。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支撑材料一关于新闻客观性观点的一项
  A.董明珠因盛情难却接受了汉服的试穿,她被自己惊讶到,没想到穿汉服还挺好看的!(《搜狐新闻》2024年5月16日)
  B.5月14日深夜,郑州大风,次日,有网友发布剪辑后的视频称,高280米的“大玉米”楼被刮倾斜。(《新浪新闻》2024年5月15日)
  C.27年来,她的“犟脾气”让她在极贫乏的条件下建起“弃婴家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穷人慈善家。(《南方周末》2013年1月)
  D.《央视快评》栏目标题:《把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央视新闻联播2024年5月15日)
  4.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有时间先后的,从第四媒体到第五媒体大发展,是先后出现的,材料二基本按时间节点展开论述。
  B.材料二基本是总分结构关系,先是概括了网络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的发展状况,接着从四个方面的特点展开具体分析。
  C.在论证移动网络媒体具有“海量的信息”时,文本运用了一系列的数字等事实做论据,在分析其他几个特点时并没有这样。
  D.因为移动网络媒体的科技属性和“新”媒体特征,文本侧重介绍性概述,能让读者全面了解论述对象的整体面貌和基本特征。
  5.在移动媒体时代,治理虚假、失实的新闻报道任重道远。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给出你的建议。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摩诘诗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