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490字。

  河南省新未来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者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我们讨论乡土文字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费孝通形象地叙述了这种关系:“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便是人与土地的命运。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乡土文学和“新乡土文学”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自现代以来一直在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它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脉络和特色,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化叙事是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想象或幻想,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支配。作为一种解释性图式,西方现代化理论有其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对“乡土性”的论述具有鲜明的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的二元性视角。
  B.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 “乡土性”,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特性,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
  C. 中国式现代化是完全独立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之外的,它从中国国情和文化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D. 乡土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乡土文学主要是因为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而出现,所以它更注重描写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
  B.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转型,既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又是乡土文学审美反映的重要内容。
  C. 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这涉及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D. “新乡土中国”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乡土中国,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振兴。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比“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概念,揭示了乡土文学的深层含义。
  B. 文章通过引用费孝通的相关论述,增强了对“乡土性”概念解释的权威性。
  C. 文章使用了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的对比,来展现乡土文学的演变和发展。
  D. 作者通过提出一个错误的论点,然后逐一驳斥,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
  4. “乡土文学”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归纳。
  5.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现代的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中国在走城市化道路,城乡距离拉大,乡土文学消失要有一个过程。至于以后的文学是个什么样子,年轻作家说了算。”贾平凹的观点是乡土文学在短时间内不会消亡,请你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具有鲜明的”错误。原文第二段中是“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选项曲解文意。
  C.“中国式现代化是完全独立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之外的”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完全独立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之外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