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820字。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沉浸在与传统戏曲并排站在20世纪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喜悦中,话剧吸吮着来自西方的审美追求,试图保持自己“舶来品”的独立性,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向身边的传统戏曲摇动手中的橄榄枝。正如田汉所说:“每一个在中国土壤上生了根的剧种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悠久的历史根源,分享优秀民族传统所给予的巨大财富。”新文化运动使在中国新兴的话剧终于告别了粗糙和模仿痕迹明显的萌芽期。《新村正》问世,中国现代话剧诞生了。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继承民族的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话剧“改造”成具有中国风的民族戏剧。而古老的民族元素,也从中得到了升华。王瑶认为:“继承民族传统,一定要使古老的东西现代化,如果不现代化,就无异于国粹主义。”这时候曹禺的《雷雨》《日出》,老舍的《龙须沟》等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神韵,他们创作的故事、舞台的意象与意境设计和演员塑造的性格和人物形象都具有诗一般的美学特征,中华传统血脉在此汩汩地流动了起来。
观当下中国的话剧,抑或其它形式的人文艺术,经典而经久不衰甚而走出国门的,往往是那些融入了民族传统元素的。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艺术进入中国,是先服下“本土化”汤剂,才踏上“全球化”列车的。就连特殊时期下讲出“把中国古籍丢到茅厕”之类偏激话语的鲁迅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可以说,话剧作为一种“舶来品”,是文化“本土化”较为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苏晓《话剧:舶来品“本土化”的产品》)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戏剧界呼吁“文学性”的声音渐涨。这种弥漫的文学性焦虑,源自剧场中文学性匮乏的现象愈发严重。剧场中的“文学性”乱象,由多重原因导致。从历史上看,话剧作为“舶来品”在我国从开始就面临着“先天不足”的问题——优秀本土原创剧本短缺。创始之初的中国话剧便是从《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外国戏剧、小说改编开始。从现实来看,则是对剧本的重视程度下降。在整个20世纪,西方“剧本中心制”逐渐被“导演中心制”取代。而中国也随之进入了“导演时代”。但我国与西方有差异:西方导演崛起时戏剧文学己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伴随着一批优秀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的中国话剧走了一条从与传统戏曲并立、试图保持独立性到融入吸吮传统戏曲养料之路。
B.只有将传统元素与西方审美追求融合一起的人文艺术才能经久不衰,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C.改变优秀本土原创剧本短缺状况,可以缓解剧场中文学性匮乏的现象,促进话剧等的文学性发展。
D.鼓楼西剧场从选取彰显民族特色的作品和借力传统曲艺两个方面来着力提升本土话剧制作水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鼓楼西剧场准确把握了我国话剧发展症结所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尝试。
B.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使中国话剧获得与国外佳作同台竞技机会的重要途径。
C.鼓楼西剧场继续开展深化话剧“本土化”的实践是因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话剧的“本土化”问题,且都强调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发展的有益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严复说:“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B.李健吾说:“真正的传统往往不只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阶。”
C.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D.毛泽东说:“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
4.材料二引入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话剧的事例,写作的意图是什么?(4分)
5.虽然话剧是“舶来品”,但中国话剧人也应该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话剧。请结合材料谈谈具体做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匹美丽的马
王福军
这天有个半大小子牵着一匹马,来到八路军连长面前,愣头愣脑地说:“我要参军,打日本鬼子!”连长打量几眼,见他十几岁的样子,又黑又瘦,个子又矮,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看上去跟年龄很不相称,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陈二蛋。”连长转身,叫一个战士拿来了几个馍,然后把馍递给陈二蛋,说:“二蛋,当兵打仗可是很危险的哦,你还小,以后再说吧……”
陈二蛋对馍看也不看,以为连长看不起他,十分生气,拧着眉叫道:“我不小了,都十三岁啦!我不怕死的,我爹、我娘和我姐全叫鬼子炸死了,只有我和马因为留在山里才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