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26780字。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无聊与兴奋
[英]罗素
在我看来,无聊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要素,在整个历史时期,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今天更是如此。
无聊似乎是人类独有的情绪。囚笼中的动物确实会无精打采,但自然状态下它们是不会有这种类似无聊的反应的,因为它们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搜寻食物或逃避敌人。无聊的本质之一,是人的机能没有“全力以赴”。逃离试图夺你性命的敌人肯定不是件愉快的事,但一定不会让你觉得无聊。无聊的另一本质,是现实环境与向往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而令人不满。无聊的人总是期望有事情发生——就算并非好事也行——从而感受到这一天总算有所不同。总而言之,与无聊相对的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逃避无聊确实是自然本性,人类从心底里渴望兴奋,特别是男性。农耕时代的生活容易单调乏味,一家人晚饭后围坐在一起,度过所谓的“幸福的时光”:男人在打瞌睡,妻子在编织,女儿则在想这种日子何时是尽头。机器时代到来之后,人们可以精神抖擞地寻找各种刺激。过去恋人们在整部小说里一直期待的激动人心的约会,今天的年轻人每星期都可以经历一次。而且社会阶层越提升,对刺激的追求也越迫切,他们不停地寻欢、跳舞、饮酒,乐此不疲。然而,昨夜越是刺激,今晨就越是无聊,越感到无聊难以忍受。如今人们比祖先少了一些沉闷乏味,反而更加害怕无聊。
也许像挥霍经济资本那样挥霍生命资本是极不明智的。正如酒精之类麻醉品或许能让痛苦的神经得到舒缓,但人们决不可放纵本能,对其上瘾。嗜酒成癖的人对酒精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停止喝酒便无法忍受,在此过程中,身体的健康和感受的机能逐渐被摧毁,反而导致生活更加痛苦。同样道理,一定量的兴奋可以消除无聊,但过度的兴奋不仅有害于健康,而且会使人们对各种快乐的欣赏能力变得脆弱,使得广泛的机体满足为兴奋所代替,智慧被机灵所代替,美感被惊诧所代替。为了避免过度兴奋,一定量的无聊是不可缺少的。
无聊并非都是不好的。伟大的著作总有乏味的章节,一本从头到尾都光芒四射的小说基本肯定不是一部巨著。伟人的生活除了少数重要时刻,同样平淡无聊。据说康德一生中从未走出过家乡康尼斯堡的方圆十英里。达尔文周游世界之后,剩下的时光全在家里度过。马克思掀起了几次革命之后,在大英博物馆度过余生。一切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适当的无聊可以有效保护时间与精力,使人不至于在狂热的娱乐中虚耗生命。所以伟人们的显著特征往往是生活宁静,而他们的乐趣也绝不是外人眼中的刺激。
这种忍受或多或少的无聊生活的能力,应该从小培养。现代父母很多没有意识到,过一种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他们给孩子提供太多不适当的娱乐,如太多的电影,太多的美食,太多的旅行——太多五光十色的东西对于孩子并非好事。
孩子们的欢愉应该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而从自然生活中获得。我们都是自然之子,与动物、植物并无二致。自然的节律是舒缓的,对它来说,秋、冬与春、夏同样必要,休息与运动同样重要。相较于成年人,孩子更需要与自然生活的涨落节律保持联系。我曾见过一个城里的小男孩第一次面对乡村美景时,表现出来的神奇的狂喜。在成人眼里没什么让人兴奋的东西,他却跪在潮湿的地上,把脸埋进草里,发出含混不清的欢叫声。他的生命需要在原始的、单纯的幸福体验中得到满足,无疑意义深远。假如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很少能成为完善健全的人。以赌博为代表的许多娱乐,本身没有任何与自然相联系的元素。这类乐趣一旦停止,人就会觉得无聊和不快,有一种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匮乏感。相反,我们从自然生活中获得的那些乐趣,蕴含着令人深感欣慰的某些东西;即使这种乐趣停止了,它们带来的幸福感也不会随即消失,尽管其欢愉程度也许不及那些更为刺激的放纵。
现代都市人之所以承受非同一般的无聊,与他们离开了自然生活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焦灼、枯燥和饥渴,犹如一趟沙漠之旅。为了逃避无聊,他们反而陷入了更为严重的无聊之中。
(摘编自罗素《幸福之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逃避危险的敌人时不会感到愉快,但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他需要尽量调动自己的机能。 B.如今人们比祖先更害怕无聊,可以看作他们为了避免无聊而不断地寻找各种刺激的后遗症。 C.为了逃避无聊而去寻求刺激,会逐渐摧毁感受的机能而使人麻木,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聊。 D.自然生活未必像放纵自己那般欢愉,但带来的幸福感更持久,也不会让人产生奇怪的匮乏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避免无聊,人们应当全力以赴并调低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使之能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 B.农耕时代的生活容易单调乏味,既与当时物质条件相对有限有关,也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 C.培养孩子忍受无聊生活的能力,让他与自然生活经常建立联系,有助于他成为完善健全的人。 D.不少现代人长期处于忙碌紧张之中,这种明显背离自然生活的节律,是他们痛苦的原因之一。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人类生活既有深切关怀,也有犀利评论,体现罗素作为富有人文情怀的哲学家的感性与理性。 B.罗素以“幸福的时光”来指称单调乏味,诙谐幽默;以“挥霍生命资本”比喻酗酒行为,说理形象。 C.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方法来说理,如将农耕时代与机器时代、成人与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增强说服力。 D.文章在举例时,涉及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对象,例子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 4.下面是某同学写的阅读札记,在逻辑推断上有三处不当。请你简要说明。(6分)
马克思等人的例子表明,伟人的生活总是平淡无聊的。一定量的无聊可保护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依靠无聊才获得成功。我们必须学会适度忍受无聊,但我们也要学会自然生活——也就是在大自然中生活,像小男孩一样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5.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中指出,“深化理性思考”方法包括洞察本质、敢于质疑、辩证分析等。这些方法在本文的论述过程均有体现。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飞毯
[美]斯蒂文•米尔豪瑟
在童年漫长的夏日里,有些游戏乍然惊现,一度光芒四射,忽又消失不见。夏天终有尽头,又年年相似,令我们对游戏失去耐心,转身寻找更新奇刺激的玩意儿。到了八月,蟋蟀的噪鸣响起,我们似孤注一掷般开始新的冒险,而长日依旧不变,因无聊和期盼而愈发烦闷。
我第一次瞧见那毯子,是在两幢灰房子间狭小的草地里。一块毯子轻轻掠起,飞得有垃圾桶这么高,几个男孩也在一旁看着。几天之后,意料之中,我父亲下班回来,腋下夹着长长的包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