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830字。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①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作出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然而,意象的功能并非无限,它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乃是发挥意象功能之道。一方面,意象可以点醒故事的精神。文章总是需要有一些才华焕发的光亮点的,在意象和非意象的相互间隔和节制中,以光亮点和非光亮点的疏密度,来控制叙事作品的审美色调、节奏和旋律。另一方面,叙事文学不能等同于写抒情诗,不能一味地堆砌意象。意象只不过是叙事过程中添加的要素,它的使用并非愈繁愈佳,而要讲究适度与自然。意象是故事的“眼睛”,而眼睛虽有神采,却不能代替五官的全部,更不能代替整个身躯。
  ②以点睛比喻以形传神,在中国自古及今的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修养厚实的现代作家也深知其间妙处的。意象就是一种“点睛艺术”在叙事文学中的运用,它成为叙事过程中极为精彩、极有关键价值的笔墨。如果说,诗有“诗眼”,那么意象就可以成为“文眼”了。作为“文眼”, 意象的功能又有何等具体的表现?
  ③首先,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不明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于行文之时,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义的聚散分合的体制。《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它是以“笑”的意象作为“文眼”,而凝聚全文的精神和意义的,是为了突破束缚妇女的礼教规矩,而还原出自然人性和青春的魅力的。意象流的凝聚功能,使这篇文言小说异常强烈和充满诗意地成为青春的颂歌。
  ④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力。萧红的短篇小说《手》中“手”的意象,就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它在以象含意、以意拓象的复杂操作之间,广泛地关联着社会百态、心理感受,关联着城乡差别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使意象运行的本身产生了某种凝聚意义的向心力。多重意义在这个独特的意象的凝聚下,互相交织,又互相撞击,在批评着社会,在怜悯着人生,其间所提供的心灵震撼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⑤其次,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之间,如果也能设计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而且由于同一意象在纷纭复杂的情节或非情节线索之中,别具匠心地重复出现,就可能造成有若诗歌中同一语句、意象反复出现的回环复沓的旋律波动。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发挥意象在贯串叙事结构和疏通行文脉络方面的功能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⑥其三,意象作为“文眼”,它还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功能。叙事文学积蓄和保存审美意味的手段甚多,比如成功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生活细节,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积存审美意味的。但意象的积存效能又有其独到之处,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事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是作品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
  B.发挥意象功能的方法,是限制其过分炫目之处,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
  C.叙事作品中的意象,只是添加的要素,使用不能过多,要适度自然贴切。
  D.我们在咀嚼典故意象时,如同在翻阅经过了审美点化的文化史某些篇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事作品中意象的运用,是一种“点睛艺术”,意象是叙事过程中精彩而又有价值的“文眼”。
  B.因为意象所凝聚的意义需要我们细心地加以解读,所以叙事中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意象的意义。
  C.在情节与情节之间,情节与非情节之间,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意象,使之从容转换或潇洒跳跃。
  D.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可以借助物象在重复出现中所包含的意义的增添和递进来形成。
  3.下列关于本文的论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③段运用类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形象而具体地论述了意象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
  B.文章第④段例举“手”的意象,是为了论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意象都有浓郁的审美滋味和强烈的审美撞击力。
  C.文章第⑦段以独特的意象——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来例证意象具有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审美意味。
  D.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阐释了意象功能的具体表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4.下列选项中的意象,不属于本文所论述范围的一项是(3分)
  A. 屈原《离骚》中的“秋兰”。
  B. 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
  C. 铁凝《哦, 香雪》中的“铅笔盒”。
  D.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鲨鱼”。
  5.茹志娟《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功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洪水
  安石榴
  松花江决堤了!起初,冲出来的水,可着街道那么宽,贴着地皮一条线平推,像有人赶着它们似的,吱吱跑——其实没有什么声音,但它的速度、气势,就仿佛配着声效一般,每个奔跑的人耳朵里都汹涌着轰隆隆的水声,也可能是心鼓猛烈的敲击声,或者是嗷嗷大叫的喊声,洪水可是眼瞅着就追来了。老丫儿和妈妈掉转头往回跑——她们本来是去看江水的,担忧嘛,每天都去看的。这天还没到江边呢,就跟着人群往回跑,刚跑了几步,水就追到了脚后跟。然后,水就没了脚脖子、腿肚子了。都在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