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260字。
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一语文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是美丽的,对我们的影响远超审美价值。自史前时期,我们就与河流的自然景观特征密不可分,其吸引力也正来源于此。人类依靠河流获取自然资本、交通渠道、领土疆界、健康躯体和权力,因而得以繁衍千年,这种依赖至今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和黄河流域,那里有肥沃却时常被洪水侵袭的平原。早在公元前6000年,最初的水稻文明出现于长江沿岸的两个地点,在如今的上海和长沙附近。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稻田发掘于今日杭州附近的跨湖桥遗址,出现于公元前5700年左右。最早的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依赖的是由淡水灌溉的食物,如野生大米、莲子、香蒲植物和鱼。
在北边的黄河河谷,有一大群种植粟米的农民创造了仰韶文化,该文化兴盛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书写就出现在这一区域,先是在骨头上,之后依次出现在铜器、木头、竹子和纸张上。根据这些记录,中国的文明肇始于黄河流域,由三皇五帝开启,以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为开端。中国的口述记录显示,出现最早的夏朝起源于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70年之间,创立者是大禹。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据《史记》记载,一系列大洪水给生活在黄河河谷、以种植粟米为生的农民带来了接连不断的灾害。大禹的父亲想用造坝建堤的方法堵住洪水,他努力了9年,以失败告终。但大禹成功了,他造沟挖渠,分流了洪水。在13年内,大禹坚持不懈地疏通河道,与工人们一同劳作,终于控制住了黄河,也赢得了民心。他借此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权力,创立了夏朝,也就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其后继者由世袭产生。
这样的传统历史叙述在如今的中国仍然被广泛接受,但和考古学的结论有所矛盾。20世纪20年代,一群怀疑记录的历史学家组成了“疑古派”,质疑关于大禹和夏朝的记述的真实性。他们指出,通常认为的夏朝的开始,即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70年左右,与值得注意的那些黄河遗物的扩散和发明都不相关。他们所认为的、更有关联的二里头文化曾创造出了一系列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它出现得更晚一些,最早能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比通常所知的夏朝的开端大约晚两个世纪。
在“疑古派”提出疑问的100年后,绘制和追溯古代洪水遗迹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解答这一疑问。2016年,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有关黄河上游破坏性大洪水的、有启发性的地理学证据。他们的研究表明,一场地震引发了积石峡上游的山体滑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河流的依赖使人类得以繁衍数千年,并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而这种影响远超河流之美给我们带来的审美价值。
B. 为探讨河流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文章以出现于长江流域的水稻文明和黄河流域的粟米文明叙述了河流对于农业文明的影响。
C. 创造了一系列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二里头文化在黄河附近被发现,正印证了“疑古派”关于中华文明开始于二里头文化的观点。
D. 大禹治水的神话将黄河治水、大规模的劳动力组织、由上而下的政治权力和朝代起源结合,表明曾有一个社会从特大洪水中复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及黄河河谷仰韶文化的创造和兴盛,有关的文字书写和口述记录显示中国的文明开始于黄河流域,夏、商、周三个朝代是其开端。
B. 《史记》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先民对控制河流的渴望;这段记述虽并不真实,但仍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叙述被广泛接受。
C. 河流改道和洪水等灾害威胁着农业的成功发展,对灌溉系统的建设和良好维护便往往成为伟大文明的生存前途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
D. 人类之所以能创造出早期四大河流域的伟大文明并建立和发展起区域城市,离不开人类社会对河流自然资本的开发和对河流的利用与控制。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第九段关于人类有效开发和管理河水自然资本的阐述的一项是
A. 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淹没了百余处险滩,拓宽了航道,极大地改善了航运条件,使长江航运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B. 海岸线、地形分界线、河流常常被作为政治版图的地理边界线,如我国东北地区部分领土与俄罗斯就以黑龙江为界。
C. 非洲大陆虽然干旱,但雨季来临时,尼罗河会定期泛滥;这不仅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也使土地变得异常平整。
D. 都江堰工程利用岷江地形修筑而成,实现了饮水与水量的节制,能控灌整个都江堰灌区,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震引发积石峡上游山体滑坡 峡谷被切断,形成天然大坝 河水无法流出,水量不断蓄积 水位超过大坝,形成特大洪水。
B. 农业的成功发展实现了粮食盈余 人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产生新职业 人们集中定居 互动往来,抵御抢劫团伙。
C. 居住区的形成、发展 人们以更多方式利用河水 充当水源,供人们排污并协助贸易往来 社会形态的多样化、复杂化。
D. 成功开发河流自然资本,且能从破坏中自我修复 社会粮食盈余、获得税收 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开启精英主导的时代。
5. 为了证实二里头文化其实就是“遗落的”夏朝文明,作者使用了哪些证据?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正印证了‘疑古派’关于中华文明开始于二里头文化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他们指出,通常认为的夏朝的开始,即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70年左右,与值得注意的那些黄河遗物的扩散和发明都不相关。他们所认为的、更有关联的二里头文化曾创造出了一系列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它出现得更晚一些,最早能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比通常所知的夏朝的开端大约晚两个世纪”可知,印证的应是“疑古派”关于夏朝开始于二里头文化的观点。根据文章第5至7段的内容可知印证“疑古派”观点的是大洪水发生的地点、时间与二里头文化出现的地点、时间是临近的,仅从二里头文化在黄河附近被发现这一点是无法印证其观点的。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额尔齐斯河畔
刘斌立
额尔齐斯,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
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她一路向北,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柔美得像图瓦人里最美的姑娘。
鄂尔德西静静地坐在河畔,对于一个生于额尔齐斯河畔的图瓦人来说,那不过是又一个残血落红的黄昏。一群游客惊呼着日落的美景跑过他的身旁,带起的风掠动了鄂尔德西老人的衣衫。老人的嘴角微微有些上翘,那是黄昏最后一刻的阳光披到了他的身上。①20年了,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