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750字。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曾言“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其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司马迁认为《春秋》含有大“义”,如果不通此义,就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会秩序将陷入混乱。“春秋笔法”就是通晓春秋大义的关键。
《左传》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晋代《左传》研究专家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里举例说明,如《春秋•成公十四年》载:“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叔孙”是族名,先称“叔孙侨如”,因他秋天的那次出行,是奉命出使到齐国为鲁国国君迎娶夫人,到九月陪国君夫人回来的时候,作者为了尊重新夫人自然要降低叔孙侨如的地位,因而只称“侨如”,此即“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志而晦”则是用隐晦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内容,如宣公七年,“公会齐侯伐菜”,一个“会”字,隐含的是鲁国被迫出兵的事实以及齐侯之霸道无礼。事前没有商量,一方听任另一方命令或者要求而出兵才叫“会”。《春秋》用字极为严格,军队侵入他国,但没有占领,要用“入”,描述两国作战,“侵”“袭”“围”“歼”“克”“追”“取”“灭”,不同的字表达作者对战争性质、情况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当然在《春秋》里,不是所有事都有记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贯穿全书始终。尽管如此,史官还是要坚持“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寓褒贬于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以求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很难说《史记》的“实录”精神不是受其影响。
太史公曾称颂《春秋》:“约其文辞,去其繁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作为一种书写风格,春秋笔法以辞意隐约、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后世,古人削竹为简,书写不便,行文不能不注意用语的凝练,没想到竞成后人学习的榜样,“于是《春秋》书法,遂成史家楷模”。到唐初,不仅史学家刘知几根据“春秋笔法”中的“微而显”“志而晦”提出“尚简”原则:“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唐初很多古文运动的提倡者,针对六朝以来“日仿繁复”的文风,也曾大力提倡这一原则,即柳宗元所谓的“稍采取《左氏国语》之辞”,在文学章法技巧上从《左传》中汲取养分。对此,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心有戚戚焉。
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提倡“简而有法”,并认为“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欧阳修说:“《春秋》辞有同异,尤谨严而简约,所以别嫌明微,慎重而取信。其于是善恶难明之际,圣人之所以尽心也。”故欧阳修从作文到修《新唐书》,都以此为指导原则,由他执笔的《新唐书》本纪部分,字数仅有旧纪的 ,因而他颇以“事增文省”而自豪,但因其过于“尚简”,以至史实不明,其文“非注不可解”,反落得“求简而得繁”的结果,又遭后人讥贬。
-《春秋笔法》(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讲春秋,着眼于其中的“义”。只有搞明白文字的含义,才可能知晓“经义”为何。但《春秋》里那些干巴巴的记事条文里能有什么深刻的意蕴呢?这就要提到“微言大义”的提法。“微言大义”就是“微言中见大义”。
《春秋》的“义”表现为史官记事的方法、原则及隐藏在文字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搞明白文字的含义,就能知晓《春秋》之义,而“春秋笔法”是通晓春秋大义的关键。
B. 《春秋》的用字非常严格,每一个字都能表达作者对战争性质、情况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C. 《春秋》“微而显”“志而晦”的写法影响后世,《史记》的“实录”精神便可能受其影响。
D. 《春秋》辞意隐约,言简意赅,但其曲笔隐晦的写作风格也给其带来了一些史学上的缺陷。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先引出春秋笔法,再分写其特征及具体表现,最后写对后世的影响。
B. 材料二主题突出,层次鲜明。围绕《春秋》的微言大义,阐述了“义”的表现及《春秋》记事特征。
C. 两则材料都谈及《春秋》之义,一则侧重分析用词等技巧,一则侧重内容分析,既有不同也有交叉。
D. 两则材料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让文章内容丰富,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3. 结合材料对春秋笔法的理解,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围郑”侯在伯前,体现了记录者或编辑者别贵贱、明伦理的等级秩序思想。
B. 《烛之武退秦师》仅用290多个字便将退军前后之事叙述完备,体现了文约而事丰的特点。
C. 《庖丁解牛》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将庖丁高超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微而显的笔法。
D. 《鸿门宴》张良以璧入谢项王,文中前后用了“操”“持”“奉”三个不同的动词,意蕴丰富。
4. 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春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特点。
5. 《侍坐》篇中子路谈及“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时,孔子“哂”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哂”字的“微言大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要搞明白文字的含义,就能知晓《春秋》之义”错,由材料二第一段“只有搞明白文字的含义,才可能知晓‘经义’为何”可知,是“只有……才”而非“只要……就”。
B.“每一个字都能表达作者对战争性质、情况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错,由材料一第三段“《春秋》用字极为严格,军队侵入他国,但没有占领,要用‘入’,描述两国作战,‘侵’‘袭’‘围’‘歼’‘克' ‘追’‘取’‘灭’,不同的字表达作者对战争性质、情况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可知,只是提到用字很严,没有说每个字都表达对战争的看法。
D.“但其曲笔隐晦的写作风格也给其带来了一些史学上的缺陷”错,由材料二最后一点段“从史学角度看,这种曲笔隐晦也是《春秋》的一大缺陷”可知,从史学的角度来说,是一大缺陷,而非给他它带来史学上的缺陷。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炊烟
王中秋
①在我记忆的年轮里,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撒满大地,故乡的小路便被勤快的乡亲们踏出无数鲜明的印痕。远离故土多年的我,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模糊中带着那么几分清晰:儿时玩耍的树林,夏季地里戏水的池塘,麦田里那一片金黄,冬天雪地里深深浅浅的足迹。然而,镌刻在记忆深处,最为生动鲜活回味无穷的,还是那一日三餐时分,家家户户屋顶上袅袅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