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510字。
四川省宜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美”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出自《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大美”在这里不指向“某一物”,而是指向宇宙中的“所有物”——天地万物。具体的“物”可以有具体的“美”,这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美”;抽象的“万物”就不会有具体的“美”,而只能有“大美”。在《庄子》的语境中,“大美”与“美”是并列的两个概念,《庄子•齐物论》中写道:“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庄子看来,人之所认为的“美”并非真正的“美”,这种“美”因为掺入了人的偏好而不具备全体的意义。真正的美就是天地之大美,是超越主体审美偏好的。可见,在庄子这里,“大美”是对具体之“美”的否定,是一种更加普遍的、真实的“美”。然而,后世往往将“大美”与“美”的关系混淆,并由此带来了诸多误解。
“大美”和“美”这两个概念的混淆给理解中国美学研究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主要体现在庄子的美学思想研究之中。徐复观在研究庄子美学时,就将“大美”等同为“美”,他说:“若通过工夫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认,则将发现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将庄子之“大美”等同于艺术精神,就相当于将万物之美等同于某物之美,这显然会遭到批判。后来章启群、张节末等人对徐复观思想的批判正是认为徐在概念上有所混淆,因而误解了庄子。包兆会、孙中锋、杨径青、陈火青则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庄子是“反美学”“非美学”的,其中陈火青专门著述说明:“如果说庄子哲学本身有美学,那也只能算是道德精神意义上的美学,而不是审美意义上的美学,它本身具有反审美性;但是它在后世(主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转化成为一种审美意义的美学。”陈火青等人的判断似乎更加符合我们当前美学理论的认识,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前的美学理论是以“美”为根基建立起来的,而“大美”作为一种对“美”的否定显然无法得到当前美学理论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火青等人的失误则在于以“美”排斥了“大美”,使“大美”的美学合法性失去根基。
其实,无论是徐复观还是后来的批判者,都坚持着一种“大美”与“美”不能并存的美学观点,即要么将“大美”与“美”混同,要么将“大美”排挤出美学的序列。这种做法之所以存在问题,是由于一种美学思想的根基往往是建立在具体的审美体验基础之上的。我们很容易接受“花是美的”这种显而易见的美学判断,却不太好理解“万物是美的”这种完全超越感官的审美体验,由此我们就倾向于否定“大美”作为美学观念的合理性。然而事实是,庄子之天地大美也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审美体验,一种超越了感官愉悦的审美体验。只要这种审美体验现实存在,美学就必须扩充自己的理论容量,去接受这种“超越性”的“大美”,而非自我封闭,去排斥这种“大美”。因此,从美学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重新反思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一般理解的“美”是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美,而作者看来,在《庄子》语境中万物只能有“大美”。
B. 在庄子看来,“大美”与“美”是并列的两个概念,人所认为的美是一种真正的美,是更加真实的美。
C. 有学者因为其美学思想的根基是建立在具体的审美体验基础上,所以认为“大美”与“美”不能并存。
D. 庄子认为的天地“大美”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超越了感官愉悦的审美体验,对人的意义是全方位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用丰富的例证阐述了庄子对于“大美”的理解。
B. 材料一用总分结构,层层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大美”观的美学内涵。
C. 材料二用尧舜禹的例子阐明仅仅人为而不顺应自然的美并非“大美”。
D. 两段选文论析了“大美”思想,涉及该理论的起源、影响等多个方面。
3. 下列 观点中与庄子的“大美”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
B.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C.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
D.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4. 材料一在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错误观点。请根据原文,找出这些错误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人物 错误观点 产生原因
徐复观 “大美”等同于“美” ①
陈火青 ② 以“美”排斥了“大美”,使“大美”的美学合法性失去根基。
5. 有学者认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出了“大美”之境。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
叶圣陶
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淡蓝的天空浮着鳞纹的白云。朝阳射在几棵柳树上,叶色显得嫩绿,像是春光里所见的。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更远的村树构成个大圆环,静穆且秀美。微微听得犬吠。这真是诗人的节令和境地呵!
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