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20字。
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批评家写小说为什么就引人注目呢?细究起来,就是大众普遍都有这种担忧和质疑: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钟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张柠很清楚批评家写小说可能存在的陷阱:思想性大于形象性。因此他是时时警惕的,他说自己的写作就是“蹲下在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二: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担忧和质疑批评家写的小说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背后其实隐含着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
B.评论家李云雷关于“批评家小说”的论述和界定,较好地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期待。
C.批评家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只能以普通作品的形式接受读者的阅读和检验。
D.作者认为批评界对待批评家小说的正确态度是平常对待,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钱钟书的《围城》存在“掉书袋”现象,但并不影响读者对它的喜爱,《三城记》涉及的文学理论也增加了小说韵味。
B.批评家张柠说“蹲下在下面,把我的人物举起来”,体现了批评家的清醒认识,以及跳出可能存在的陷阱的努力。
C.批评家写小说若能写得好,可能得益于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以及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
D.“优秀作品将会在时间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强调优秀作品在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能成为文学经典。
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开头就用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B.“《三城记》中涉及很多文学理论,像盐入水中一样”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说明了文学理论与文学形象水乳交融。
C材料多处引用批评家的言论,既增加了文本的理论色彩和深度,也是批评家现身说法,增强了文本的论证力度。
D.材料二使用李陀和房伟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批评家的创作雄心,即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想另外作出一个样本。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你认为对批评家写的小说应该持有怎样的看法和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棵老树
冯至
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