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25590字。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4.7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把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社会,空间计量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方向的测定。在这方面,中国古人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立竿测影定向技术就是中国古人在这个领域获得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
  方向观念的产生,本质上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动量守恒,这样,其自转轴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恒定不变的南北方向,与其垂直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空间四向的观念,即产生于此。
  地球自转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感觉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人们对空间方向的测定,首先也就围绕着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展开。一开始,当然是用目视太阳所在的方位,大致判断东西南北。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疏,要准确定出东西南北四向,需要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测量。在中国历史上,《考工记》一书最早明确记载了如何根据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用立竿测影之法测定东西南北四向。其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平整好土地树好表以后,以表为中心画一适当大小的圆,当日出、日没时,分别记下表影与圆周的交点。这两个交点的连线,就是东西方向;与其相垂直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此外,还要再参考正午时表影的指向以及夜晚北极星所在的方位。几种方法并用,以确定准确的东西方向。
  《考工记》记述的方法简便且实用。这种方法之所以成立,是由于它是以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对称性为理论依据的。另外,它还主张将不同的测量方法所得结果相互比对,以增加测量结果的可信度,这与现代误差理论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考工记》的方法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其所选择的时间是日刚出没之时,这时的太阳光线很弱,导致表影模糊,使观测者很难精确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固定下来。当傍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这时B和B'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
  《淮南子》的方法用目视取代了对表影的观察,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表影模糊造成的误差。因为测量时间是在日刚出没之时,这时日光柔和,可以用目直视。显然,《淮南子》方法的定向精度比《考工记》的要高。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测方立向中寻找建筑的“正北”方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太阳来测方立向(真北);另一种是利用仪器,如司南、指南车等来测向(磁北)。陶寺遗址主要采用第一种方法,即利用太阳来建立真北方向。
  真北方向是真子午线方向,它其实是一种天文学测向。先秦时期,先民们就掌握了“立竿测影”的方法,并且能利用日影来测定正东西向,然后来定正南北向。这种方法在《周髀算经》中已经存在。“其术曰:立正勾定之。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就是立竿后,先记录每天日出时竿影的位置,然后记录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了古代立竿测影定向这一科学技术问题,均综合运用了天文学、数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分析,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B. 方向观念的产生与地球自转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并利用日影来定向的方法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C. 从具体 操作程序来看,《周髀算经》中记述的利用日影来测定方向的方法与《考工记》中所述的方法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D. 从天文考古学看,由陶寺城址及城内大型建筑择向保持惊人一致性的特点可以断定陶寺先民是最早掌握立竿测影定向技术的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立杆测影定向精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正午时表影指向及夜晚北极星所在方位作辅助比对,有助于提高立杆测影定向的精度。
  B. 观测时能否精确地确定表影与圆周的交点以避免误差,这对立竿测影定向的精度有影响。
  C. 对于立杆测影定向的方法,《考工记》的记载虽然更早,但在精度方面却不如《淮南子》。
  D. 立竿测影定向的精度与具体的观测程序、方法密切有关,而与天气状况、光线强弱无关。
  3. 下图为夏至日这天立杆测影示意图,根据材料二内容,对该图示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日日出位于戌位、日落位于寅位,说明这天是夏至日。
  B. A、B分别是日出和日落的杆影顶点,则DE为正南北向。
  C. 当日日出的杆影位于立竿0点的南侧偏西位置(A点)。
  D. 当日日落的杆影位于立竿0点的南侧偏东位置(B点)。
  4. 古人利用太阳来测定方向,在方法上经历了从“粗疏”到“准确”再到“精确”三个阶段。请根据材料简要梳理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可以断定陶寺先民是最早掌握立竿测影定向技术的人”错误,由材料二“因此,可以确定,此时的陶寺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立竿测影来测方立向的技术”可知,陶寺先民是“已经”而不一定是“最早”掌握用立竿测影来测方立向的技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与天气状况、光线强弱无关”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因为测量时间是在日刚出没之时,这时日光柔和,可以用目直视。显然,《淮南子》方法的定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卒伍
  沈从文
  照我的十四岁半的年龄论来,有些人出门到别处吃酒,还要奶妈引带,但我却穿上不相称的又长又大的灰布衣服,束了一条极阔的生皮带子,跟随我们家乡中的叔叔伯伯到外面来猎食了。
  日子是七月十六,那一天动的身。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大清早落了点小雨,直到如今一落小雨我就能记起那第一次出门的一切!
  十五那天,给人约下来到河里去洗澡。洗澡,可不是任何人想得到的有趣!从早上吃过饭以后,一直洗到下午三点,(甲)这是成了很平常的事情的。把身子泡到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