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7270字。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第1面和第3面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将自己的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随着天象模拟技术被引入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天象描写)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作品天文意象的虚实判断和原型批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众多,有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写实的,有纯属用典或干脆虚写的,甚至还有高度融合写实与用典的;它们共同塑造了文学天文的多维度空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意象则可进一步归入文学原型即“原型空间”的范畴。文学意象的虚实是区分空间批评取向、影响学者研究路径的重要因素。
  早期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多与神话传说关系密切,体现出浪漫、隐喻的诗性特征。以最著名的牛郎织女意象为例,学者们对其原型的判断不尽相同,但他们综合利用二重证据法和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路径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近来有学者另辟蹊径,从星象观测和星座认知之间差异的角度入手,结合画像石等出土文物对河鼓织女、牵牛婺女两组概念之间的交叉流变提出新解,其方法对于文学天文原型空间的溯源考证研究颇有参考价值。唐宋以降直至明清,在挖掘文学作品中系地信息、回归创作现场鲜活样态等方面,人们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而天象模拟技术的介入终于为文学天文多维度空间的还原弥补上最后一个缺环。使用天文软件计算李白争议长篇《南奔书怀》所写“太白夜食昴”天象,可发现该天象恰好发生在永王李璘败死当日,属确凿无疑的写实意象而不是对“太白蚀昴”典故的简单套用。这一发现揭示出李白晚年一个素不为人所知的、高度融合写实与用典的重要创作现场,为他究竟何时脱离永王李璘叛军这一公案画上了句点,也为研究他在“安史之乱”后诗风的重大转变提供了新材料。
  与地理意象更多体现空间性不同,天文意象的背后是空间和时间的交汇统一。作家可以在文学创作现场找到人文与天文的具体或象征性的表达,而读者(研究者)也可在时空交汇的“空间穿越”体验中作出有意味的接受和阐发。使用天文软件还原清代黄景仁(黄仲则)代表作《癸巳除夕偶成》的创作现场,可发现该诗“一星如月看多时”句中的“一星”并非抽象虚构的“孤星”,而是当夜恰逢大距(金星和太阳形成的最大夹角)在无月晦日显得异常明亮的、现实中的金星(图1)。诗人目睹金星骤明之时产生的“忧患潜从物外知”心理,或如同时代读者吴山锡早已指出过的那样,隐含着时人对白莲教利用太白金星信仰结社起事的普遍担忧。同样地,利用天文软件考察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崇祯十一年戊寅出狱南归前于中秋节(1638年9月22日)所作“举酒向街北,天狼角差差。荧惑仍在庙,卷舌光未褒”一诗的创作现场,可见当天日落后荧惑位于斗宿躔度内(图2),天街、卷舌、天狼等星座也陆续升起。在古人星占观念中,卷舌代表谗言者,天街南北象征华夷分界,天狼明亮预示夷狄入侵,而荧惑入斗更是仅次于荧惑守心的大凶之象,素有“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的典故。诗人对“卷舌光未衰”天象的关注应与自身蒙冤遭际相关,但对天街、天狼及荧惑入斗等天象的描写又有何目的呢?破解此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查《清实录》,当年八月六日(1638年9月13日),“吴拜、沙尔虎达率前锋兵四十名、蒙古兵四十名至红山口,遇明千总二员、兵百人,击斩两千总,获马二。又败明罗文峪兵五百骑,获马四十一、大纛二。又败密云步兵一百二十人,并八队逻卒,尽歼之”。这场发生在京畿昌平、密云等地的前哨战实为清兵大举入塞的前奏。十七日后,皇太极发布征明令,清兵绕道经密云墙子岭等地深入明境,一直攻陷山东济南府。钱谦益此诗作于“戊寅之变”京畿前哨战九日之后的北京城内,诗中使用荧惑入斗等意象的写实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与单次偶发天象(个案)不同的是系列天象(群案)的研究,其特殊性在于可以有效建立“排他性”、明确“规律性”。周期规律是日月星辰天体运行的时间性自然法则,而天象群案背后反映的正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具有人文性的共有空间与精神家园。使用天文软件模拟考证历代诗词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参横”天文意象,结合参宿升落周期计算,可证明初夏至初秋时节文学作品中的“参横”意象多属虚写,从而为我们从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体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众多名家名作建立了新的可能。
  学者从事作品天文意象的挖掘研究,关键在于灵活运用个案验证和规律分析,从而融合时间、空间两大维度,求得“十分之见”,拿出经得起重复实验的准确结论,避免望文生义、随意附会之失。
  (摘编自唐宸《古典文学天文研究的数字化探索及发展方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牛郎织女意象的原型判断,学界曾经莫衷一是,如今从星象观测和星座认知之间差异的角度入手已取得共识。
  B. 用天文软件还原黄景仁诗中所写 天象,能让读者在时空交汇的“空间穿越”体验中作出有意味的接受和阐发。
  C. 从“使用天文软件”“结合参宿升落周期计算”等表达可以看出,天文意象描写的挖掘与分析有跨学科研究特征。
  D. 灵活用好个案验证和规律分析,是开展古典文学作品中天文意象的挖掘研究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力避穿凿附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繁多且特性、价值不一,所以在开展文学天文研究时要重视辨别作品天文意象的虚实。
  B. 运用天象模拟技术对“太白夜食昴”“参横”等天文意象进行分析研究,所呈现的结果为解读作品提供了新思路。
  C. 《清实录》提供 资料,为确认钱谦益诗中意象的写实目的提供了依据,可见文学天文的研究必须倚重历史文献。
  D. 分析“一星如月”“荧惑在庙”时,文中穿插运用的两张天象模拟图,让抽象晦涩的星宿运行情景变得直观明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使用天文月相计算等手段,能重建杜甫《月夜》《月夜忆舍弟》《一百五日夜对月》《夜二首》《夜归》等诗作的现场情境。
  B. 学者对山西陶寺遗址天文台的复原研究,综合利用了天文学计算、天文学史文献考证和实地观测检验等备受好评的方法。
  C. 《诗经》“三星在天”“月离于毕”、《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等诗句,足以证明天文意象很早就被运用于文学创作中。
  D. 分析明初杨基《梁园饮酒歌》“我生之辰木入斗”诗句中的天象信息,可以判断诗人的出生日期,有助于解决其生年公案。
  4. 学习小组拟使用天文软件对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天象信息进行挖掘。根据文本内容和以下卡片资料,下列选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运用天象模拟技术开展文学天文研究时,学者应结合各类型天象描写特点,使用有针对性 研究策略,采取灵活变通的处理模式:凡创作日期、地点皆具者,可直接加以研究;时间明确、地点不明者,可选择临近都市进行概算;至于地点明确、时间不明者,或划定时段进行逐日覆盖分析,或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选择合理日期作为模拟参考。
  A. 标题中“北固山”提供了明确的地点信息,推断时间后便可使用天文软件进行计算。
  B. 因诗歌写作具体日期无法确定,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选择立春当天作 创作时间。
  C. 即使算出当日水面曙光初现和“残夜”时间,这种文学计量研究还是可能引发质疑。
  D. 当所有的数据输进软件后,当时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就能被今天的我们准确理解了。
  5. 文本标题中的“数字化探索”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及第4题中的卡片资料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如今从星象观测和星座认知之间差异的角度入手已取得共识”错误。由“近来有学者另辟蹊径,从星象观测和星座认知之间差异的角度入手,结合画像石等出土文物对河鼓织女、牵牛婺女两组概念之间的交叉流变提出新解,其方法对于文学天文原型空间的溯源考证研究颇有参考价值”可知,文中并未提及从这个角度入手已取得共识,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中学生时代及其后
  茅盾
  时常这么想:如果我现在又是个中学生,够多么快活!我居然又可以整天跑、嚷,到晚上睡在硬板铺上丝毫不感困难地便打起鼾来;居然又可以熬整夜预备大考,又在考试过后忘记得精光;居然又可以坐在天桥上和同学们毫无顾忌地谈自己的野心。呵呵!热烈愉快的中学生时代!前程远大的中学生时代!在那时,如果有谁不觉得整个世界是他的,那他一定不是好中学生,我敢说!
  然而我始终未尝在梦中再为中学生,甚至中学时代的同学也不曾梦见半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