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1070字。
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控初二语文试卷
2024.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和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研学记录,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审读邀请函
以下是某旅行社的导游向同学们发来的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肩负着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见的重要使命。这里的140万余件馆藏文物,充分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你们可以透过一个个或惟妙惟肖、或朴拙厚重的文物,看到凝结其中的精湛技艺,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品味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观览变化万千的过往,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期待你们与文物来一场跨跃时空的文化对话。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旅行社
××年××月××日
1.对邀请函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表达的是“中国博物馆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借鉴”的意思,所以“互见”应改为“互鉴”。
B.因为表达的是“文物可以穿越时间或空间界限”的意思,所以“跨跃”应改为“跨越”。
C.因为表达的是“模仿得非常逼真”的意思,所以“惟妙惟肖”一词中的“肖”字应读作“xiāo”。
D.因为表达的是“质朴率真”的意思,所以“朴拙”一词中的“拙”字应读作“zhuō”
2.邀请函中画线的四个句子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
B.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
C.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
D.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任务二:制作文物卡片
这位同学最喜欢博物馆陈列的远古时期的玉龙文物,以下是他制作的文物卡片。
名称:玉龙
年代:红山文化 这个玉龙是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
《说文解字•鱼部》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最初,古人把龙想象为“百虫之长”,把龙当作保护神来崇拜,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
3.阅读文物卡片,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梭形细目”“卷曲若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玉龙眼睛细长、身体弯曲的外貌特征。
B.“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玉龙具有穿越时空的动感和历史久远的特征。
C.“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龙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D.“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运用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龙的崇拜。
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向全国人民表示祝福。“龘”在《汉典》中的解释为“龙腾飞的样子”。请你根据词典释义和文物卡片的相关内容解释成语“龙行龘龘”的寓意。(2分)
任务三:探寻玉器文化
这位同学还对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他搜集的相关资料,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中国人对玉的追求不仅限于外在的形色美,更看重其内在的气质美。中国人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