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310字。
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语》中孔子的正义观主要是通过“道”“义”“礼”等词表现出来的。与柏拉图相似,孔子在讨论“道”义”“礼”等有关正义的问题时,也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的正义,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的正义。他认为,当君子都以“义”作为做人行事的原则,处处不违背“礼”时,有“道”的社会才能够建成。这与柏拉图从个人正义能够推广到城邦正义的观点是一致的。
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人是有等级的,而有道者和无道者、君子和小人、士和鄙夫等是最简单最明显的等级划分。阶级之间并非不能流动,而是“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之人那里可以匡正自己。“义”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然后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礼”,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如果做到了“义”,那么就遵从了人之本体的正当性,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了,正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同时,君子要注意去遵从“道”的要求,以“道”作为修身立世的信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到了国家层面,孔子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也就是,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由天子来定夺,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由诸侯来定夺。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孔子对于政权正义性和合法性的思考尤其体现在他对圣人德政的肯定与赞扬中。而这种“有道”需要通过因袭三代“礼”之精华来达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有道的统治者“为政以德”,不仅以德得天下,更是以德治天下。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盛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盛赞舜、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可以看出,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也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认为,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论语•季氏》原文可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与柏拉图的相似点在于,他们谈论的正义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
B. 孔子认为在个人伦理方面,“义”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基,“礼”是行为的规范,“道”是修身立世的信仰。
C. 作者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有机联系,将《论语•季氏》原文重新组合,把“均”放在了首位。
D. 孔子在“和”的基础上提出人口数量问题,并认为人口多寡不会威胁到“和”,但人口质量会威胁到“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孔子认为如果诸侯带兵出去打仗,是不符合正义的,因为这种行为打破了秩序。
B. 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因此获得孔子赞扬的统治者很可能在德政方面比较突出。
C. “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但“各得其分”不意味着照顾懒惰之人,否则也不公平。
D. 作者认为孔子“均、和、安”思想中,“均”为基、“和”为贵、“安”为重,如果没有“均”这个基础,“和”与“安”都无从谈起。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B.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C.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D.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和”指的不是经济社会之“和”,而是道德社会之“和”,要求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
B. 只有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才能达到真正的“安”。
C. 国家要想安定,不仅要使人民具有高尚德行,还要坚持“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
D. 孔子“均、和、安”的思想中蕴含着等级分配正义、内生道德正义和民本经济正义。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并认为人口多寡不会威胁到‘和’”错误,原文“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可知人口多寡会威胁到和,但是孔子不担心人口多寡,更担心人口质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孔子认为如果诸侯带兵出去打仗,是不符合正义的”错误,由原文“不符合正义的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邮差
张建春
一条土路悠悠地向山外延伸,晴天里还好,雨天里一路泥泞。可也就这一条路,将山里山外联系了起来。
土路上跑得最多的山外人是邮差,也称为信使,一周一趟,风雨无阻。
起先邮差还是个小伙子,但跑着跑着小伙子就老了,就有了白发,就有了风刻的皱纹,一道道的,如山石的纹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