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700字。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为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 “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 “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  “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 “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  “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  “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  “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摘编自孙伟科《 〈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半截话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交流经验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完整的一句话或多句话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尤其在书面语中,语句残缺被认为是语言中的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口语表达时, “半截子话”很常见。这种有意无意地使用“半句话”而造成话语不完整,就出现了“半截话”现象。在很多时候,说一半,留一半,形式上看起来不完整,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对话双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有时比完整的表达更具效果。文学作品既然源于生活,那么从理论上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采用曲折复义的叙事表达方式,营造出“不写之写”的美学风格。
  B.“不写之写”强调由作家的“写”唤起读者对“不写”的空白点的感知与认知。
  C.金圣叹提出的“不完句法”,改变了此前在书面语中不使用“半截话”的现象。
  D.“半截话”有着丰富的潜在信息量,这种表达形式是含蓄蕴藉之美的良好载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部小说,  《红楼梦》 “不写之写”的艺术特点不宜用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的方法来理解。
  B.  “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如对宝钗的“好处”到底是什么要依据原著的文本来推测。
  C.作者在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时候要加以整理和加工,因此在书面语中不能使用“半截子话”来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
  D.  “半截话”现象符合中国历代崇尚含蓄蕴藉的美学传统,材料二引述刘勰、司空图等人的说法正是为了论证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不写之写”的一项是(3分)
  A.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先请众清客题写,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留给宝玉施展的空间。
  B.第二十八回,宝玉、薛蟠、蒋玉菡等人饮酒,薛蟠道:  “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冯紫英笑道:  “悲什么?快说来。”
  C.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
  D.第七十七回,宝玉去探望被赶出大观园的晴雯,晴雯对宝玉呜咽道:  “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 !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4.根据材料二,对下面的内容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  “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  “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
  (《红楼梦•九十八回》)
  A.“你好……”属于“半截子话”,贴近生活真实,具有极高价值。
  B.这一句残缺的语句带有特殊意味,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C.读者联想时要合理,比如依据黛玉的心理、性格、宝黛的感情等。
  D.作者没有写出黛玉的遗言,这段空白展现了黛玉复杂的心理活动。
  5.小说中作者经常留白,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小说中留白的方法和作用。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人与河
  孔捷生
  黎国铧一眼选中河汉苇塘,那里有棵歪脖子树,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正是下钓好地方。和碳素钓竿不同,罗杰斯的老钓竿是木质,黄铜榫接还镶嵌银饰,透着上世纪中叶的年代感,只有塑料浮漂是二十一世纪的。黎国铧给钓竿装上铅坠,鱼钩挂好假饵,避开水边红蓼下竿。
  罗杰斯端坐轮椅,阳光摩挲脸上纵横沟壑,他吐纳江风水汽,闭目冥想。嘴角笑意似有若无,就像荡漾的浮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