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500字。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初二语文
  2024.7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教育ID号___________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教育ID号。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纸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从古典文学出发,了解博物知识,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你所在的小组做完相关调查研究,撰写了调查报告。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第一部分 调查目标
  了解古典文学中的博物知识,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和历史,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部分 调查内容
  调查涉及我国博物的历史、知识与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联系等,主要内容记录如下。
  【博物与文学】
  我国有悠久的博物学传统,从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到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再到西晋张华著作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古代众多博物学家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土、人情都有深入的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成为了解东方神秘博物世界的切入点。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1分)
  2.小组成员想知道文段中“切入点”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切入点”的解释为“(做事情时)可以深入进去的地方”。根据词典解释,下列对文段中“切入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了解博物世界最深入的地方
  【乙】了解博物世界较便捷的入口
  【丙】了解博物世界更丰富的内容
  【博物与诗词】
  卷耳是古代一种很常见的野菜。从先秦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到宋代的“朝采卷耳,于陵于冈”,再到清代的“卷耳遍生新雨后,画眉偏叫落花时”,历代文人都不约而同地将“卷耳”写入诗中。可见,这种野菜在古代非常平易近人。
  卷耳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区和高山草地,藏在树下或者繁茂的草地中。不过,_______你注意观察,_______不难发现它的踪迹。它有细细的藤蔓,有像鼠耳一样的叶片,被称为卷耳可谓名副其实。
  卷耳的叶子呈椭圆形,颜色嫩绿,懒懒地匍匐在地上,花茎倔强地直立在叶子中间。到了每年5月,上面就会开出很多白色小花,像昆虫的触角一样。一棵卷耳能开出3—7朵小花,小花们聚在一起,就像伞盖一样。这小小卷耳可真是瞬息万变啊!到了7月,小白花就会慢慢凋谢,直至戛然而止。
  3.小组成员发现文段中横线处缺少关联词语,下列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所以……B.只有……才……
  C.只要……就……D.即使……也……
  4.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平易近人B.名副其实C.瞬息万变D.戛然而止
  【博物与文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人情事故的体现,也是奔走钻营的卑劣丑态的写照。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奇蹄目动物,关于“马”字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商代。几乎从马被驯化开始,人们就意识到可以将马用于战争。古时,一个国家拥有战车的多少,往往是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而战车通常由马来拉动,古时一车四马叫“乘”,因此一些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
  马在人类文化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驾马车在古代是一项很高级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被孔子称为“六艺”,其中“御”就是驾马车的意思。“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在用来比喻那些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韩愈借“千里马”喻指人才,对联“_______,鹏过碧空展万程”也用“千里马”抒发壮志。
  5.小组成员认为画波浪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情事故”应写为“人情世故” B.“劣”应读为“liè”
  C.“溯”应读为“sù”D.“马前卒”应写为“马前足”
  6.根据小组建议,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上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蛇舞九州四海平B.马逢伯乐驰千里
  C.马跃千里回故乡D.虎啸山林震天地
  第三部分 调查结论
  古典文学里常涉及气象、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博物知识生动地证明了知识是网状的,世间万物有普遍的联系。通过“联系”这一科学思维方式,定会丰富我们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