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77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8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8分)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学校组织“博物馆告诉我”主题参观活动。请你阅读同学们的参观记录,完成相关任务。
第一站 北京鲁迅博物馆——认识一位先生
我们来到北京鲁迅博物馆“方寸天地”展厅,欣赏馆藏的鲁迅印章。18岁的鲁迅刻下“戎马书生”印。这是文人舞刀,也是以笔代刀,更是青年人一往无前的勇气。鲁迅晚年病重后让人刻了一方“生病”印,凡有书信来就在回执上加盖此印,对方也就不急着等回信了。我们从这些印章中看到了鲁迅的艺术爱好,还看到了鲁迅的另一面——细腻的情感、有趣的灵魂。在体验活动中,有同学刻下“莲”字印章,有同学抄写了鲁迅的七言诗《莲蓬人》,其中的“濂溪”是指______哲学家周敦颐,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爱莲说》。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鲁迅先生七言诗《莲蓬人》中的任意一句。(2分)
2.在上面文段横线上,填入朝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3.同学们对上述作品评论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戎马书生”印章采用篆书,展现了青年鲁迅一往无前的勇气。
B.“生病”印章采用行书字体,一波三折,笔法简洁而生动有趣。
C.“莲”字印章和《莲蓬人》作品字体相同,表达了对莲的喜爱。
D.《莲蓬人》作品竖排书写,如行云流水,大小相间,疏密适宜。
第二站 中国国家妙物馆——认识一群英模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我们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英模蜡像展【甲】蜡像细致描摹了百年来为中华民族奋勇拼搏的三十位英模人物。其中既有李大钊、方志敏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也有王进喜、雷锋等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既有钱学森、袁隆平等以身许国的科学巨擘,也有罗阳、黃文秀等苦干奋斗的时代楷模【乙】这一英模群体炽热的梦想、慷概的付出无不令人动容。他们是我们奋发前行的精神灯塔。
4.下列关于文段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英模”中的“模”的意思是“模范”,“模”应读作“mó”。
B.“抛头颅洒热血”中的“颅”字形正确,应读作“lú”。
C.“慷概”应写成“慷慨”,“慨”有“不吝惜”的意思。
D.“炽热”中的“炽”的意思是“旺盛、热烈”,应读作“zhì”。
5.同学们在“为英模点赞”活动中留言。下列留言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李大钊先生为革命事业沥尽心血,何止妙笔著文章,更以铁肩担道义。
B.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C.少年方志敏在私塾勤奋学习,向老师不耻下问,小小年纪便名扬乡里。
D.袁隆平对粮食问题一直忧心忡忡。我感受到科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同学们补出文段中【甲】【乙】两处缺失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第三站 首都博物馆——认识一种文化
【甲】就像穿越了870年的光阴,铜坐龙一直等待与我们见面。来到首都博物馆,我们看到了龙年北京春晚展示的铜坐龙。【乙】它四肢强壮,那双翅膀好像随时可以扶摇青云之上;【丙】头上鬃毛飘逸,像一位摇滚巨星:【丁】尾部如祥云卷起,增添了一丝柔美。这尊铜坐龙出土于西城区广安门外金中都大安殿遗址,是北京870多年建都史的见证。其造型具有汉族、契丹族、女真族等多元艺术风格,而龙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
7.下列对文段中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