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480字。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被誉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的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和绚丽瑰宝,其发展离不开山水画的影响与推动。所谓“山水画稿为建园粉本,山水画论为造园理论”,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之间的历史渊源之密切,二者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共同艺术追求。山水画充分利用自然景物进行巧夺天工的布局,既描绘自然景物,又寄托个人情思,创造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独特意境;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充分汲取了山水画的艺术创作理念,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中,按动与静、高与低、远与近、俯与仰、虚与实错落结合等作画技巧来理景,顺应自然之势,布局山水之致,使其呈现出“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艺术美感。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从而使其在赏画、游园中感受到“于咫尺中品赏乾坤,于有限中意会无穷”的妙趣,意味无穷。
“善于留白”“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山水画,不仅要看画面上“实”的东西,更要看画面上“虚”的意境,要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无限的意境,使身之所容、目之所瞩,即意之所游。在中国园林艺术中,造园师得山水画“虚”之精髓,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缀几座亭子,接几曲回廊,来创造一个虚空灵动的园林空间。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气度;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澄澈;回廊狭窄,却似可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可将人度往幽僻心境;至于亭子,则确如古人所言“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不仅可供人们休憩,更是为人之心灵所特设的栖息处。
摘编自王彩凤《论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材料二:
《园治》是明代末期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林艺术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园林专著。该书所记载的主要造园理论,可以归纳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十六个字。
《园治》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流泉石柱,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运,顿置婉转,斯所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借”可理解为“借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园林出现在山水画之后,其发展离不开山水画的影响与推动,二者之间的历史渊源密切。
B. 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认为“虚”是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的途径之一。
C. 站在沧浪亭上可远眺苏州西南的灵岩、天平诸峰,这对应了《园治》中“巧于因借”之“远借”的相关造园理念。
D.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是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效果,因此园林中的景物虽都是人造,但其呈现的景色好像是天然造化生成的一般。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艺术创作技法和艺术效果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
B. 材料一、材料二所阐述的关于亭子作用的观点是相同的,亭子是人们休憩和赏景的雅处。
C. 材料二所述苏州沧浪亭,造园师把原来“积水弥数十亩”的地方改造为“崇阜广水”这一做法与材料一中“顺应自然之势,布局山水之致”的观点是一致的。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采取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园林的特点。
3. 下列诗文,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园治》中“借景”理念的一项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C.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D. “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乃于园中筑台,屋其上,以望万安镮辕。”——北宋司马光《独乐园记》
4. 请分析材料二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5. 《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 “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座“潇湘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山的雾
崔立
苏芊问我,你见过黄山的雾吗,如梦如幻的那种?我当然是没见过,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面对这位来自黄山的同事,我只能表达歉意。因为我告诉过他,我没有去过黄山。这家看似正规的单位,工作节奏却并不正规,也不轻松。老板的一句话,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注定了在这冬日的寒冷早晨,我们好不容易熬过了五天忙碌的工作日,又不得不从被窝里钻出来,慌忙地往单位赶。
苏芊说,真心累。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苏芊看着我。我说,活着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