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340字。

  榆林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校际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雪芹植根于传统文化,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红楼群芳,欧丽娟教授提出重像视角,即选取书中外貌性格相似之人或古代文人雅士,与众金钗进行映射、类比,以重新理解红楼佳人。
  书中宝黛钗等诸多形象考论多涉及重像手法,如从家族、人生、婚恋三个方面,认为贾宝玉的重像有荣国公、甄宝玉与薛宝钗。林黛玉的重像从形到神相对较多,既有“貌合”的晴雯、尤三姐,又有“情投”的妙玉、茗玉,也有西施、飞燕、娥皇、女英等历史人物,用这些红颜薄命而才华出众、性情高傲的女性,来烘托黛玉的才情貌。相较而言,欧教授多偏爱薛宝钗、贾探春这类德才兼备的女子,其重像多取自古代的文人雅士。借杨妃摹钗之美貌,以孔子之“时”、屈原之“洁”、陶渊明之“雅”,言宝钗之情性,赞美其周全大体、藏拙含蓄的“山中高士”之风。赞贾探春为“泱泱大气的将相雅士”,选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士来映衬其“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磊落人格。重像来源众多,有的是作者借人物之口道出,如王夫人曾言晴雯眉宇间长得像林黛玉;有的是在回目中直接点明,如第二十七回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重像解读法将诸钗合成群像,丰富了个体形象的内涵,较之前人的“影子说”,更富有系统性。
  通过“重像”,读者既可感受“本”与“像”多角度的相似性,同时也能品析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拥黛还是拥钗,自清代起,读者争议不断。《三借庐笔谈》记载邹弢和老友许伯谦,就曾因此“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拥黛者怜颦卿身世而爱其聪颖,贬钗袭之柔奸,如涂瀛称“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拥钗者多爱钗袭稳重而宽厚,憎晴黛之乖僻,如王希廉评“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才有德”。近代俞平伯云:“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他提出的“钗黛合一”说,影响至今。在钗黛拥抑的问题上,给宝钗以应有的褒扬,是值得肯定,也是达成共识的。就此,欧教授提出要打破“读者的刻板印象”,“重新理解红楼人物”,为钗袭翻案。
  读者若要客观看待钗黛拥抑问题,还应回归文本寻找依据。脂砚斋曾言:“钗黛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在作者曹雪芹心目中,钗黛二人本无高下之分,其中蕴含着作者主张儒道兼美的审美理想。总之,红楼佳人身上兼具丰富的文化基因,由此升华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意象或艺术符号。
  (摘编自曹立波《钗黛重像的文化基因与文学创意——品读<红楼十五钗>中的视角与新见》,有删改)
  材料二:
  我过去研究林黛玉,总以为与她紧密相连的芙蓉花是荷花,因为荷花俗称水芙蓉。《红楼梦》里写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这显然不是淤泥。而且《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黛玉喜欢李义山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可见她对荷花并无所谓,宁愿欣赏残破的荷叶。
  进一步细读文本,便能发现书中有“恰好八月(指农历八月)时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黛钗三人的重像较为丰富,有注解人物某一方面特质的单一重像,也有共同来诠释人物特点的一组重像。
  B. 以众多的古代文人雅士为重像,赋予宝钗形象以积极的内涵,利于人们重新审视、全面认识薛宝钗的形象。
  C. 钗黛拥抑问题一直争议不断,而俞平伯和脂砚斋的观点有相似性,作者曹雪芹也认为钗黛二人没有高下之分。
  D. 并蒂花通常比喻恩爱 夫妻,香菱抽中这一花签,暗示她与薛蟠之间的感情融洽,其悲苦的命运得以扭转。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像视角”丰富了《红楼梦》中个体形象的内涵,比前人的“影子说”更富有系统性,更接近曹雪芹本意。
  B. 经众家解读,千姿百态的红楼群芳不再是个性化的具体人物,而是成为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意象或艺术符号。
  C. 刘心武对于“榴花开处照宫闱”的分析,符合判词“虎兕(sì)相逢大梦归”的寓意,与贾元春的人生结局相吻合。
  D. 《金陵十二钗花语》涉及的植物学知识虽极为牵强,但揭示的《红楼梦》人物与花木间的关系却令人耳目一新。
  3. 下列选项,不属于借花喻示人物悲剧命运的一项是(   )
  A. 出自《红楼梦》中迎春的判词:“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B. 出自黛玉笔下的“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C. 出自黛玉吟诵的《葬花吟》:“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D. 出自史湘云的《菊影》:“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4. 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逐步阐述“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木芙蓉”这一观点的?
  5. 在《红楼梦》人物研究中,材料中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水(节选)
  乔叶
  春末夏初的平原和山里的风貌颇有差异,田野里只有油菜是明艳的金黄,除此之外就都是绿,明绿,暗绿,明暗相间绿。再往福田庄的方向远望,村子里除了绿就是紫,泡桐花是大团的浅紫,苦楝花则是细碎的淡紫,“楝花开,吃碾馔”,正应了这景。
  进门先磕头。餐桌后面紧挨着墙放的条几上摆着一排遗像:奶奶,爷爷,父亲。爷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