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8950字。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物种分布区的研究由来已久。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最早注意到不同地区物种分布的差异,他将动植物分布描述为“以地球为棋盘的大棋局”。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地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物种的分布区存在差异,但仍不清楚物种分布区的大小差异。在20世纪末,科学家发现种子植物的分布区大小相差可达5至6个数量级。
种子植物,顾名思义就是能产生种子的植物,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产者。种子植物的不同类群在陆地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如菊科植物欧洲千里光在南北半球都有分布,其分布区可达上千万平方公里,而云南高黎贡山一些特有的风仙花属物种只限于不足1平方公里的分布区。
现代生物学家通过DNA序列构建了种子植物的生命之树,结合现有的化石证据估算出不同种子植物的形成时间,如最早的松科植物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约为距今1.55亿年前,而最早的忍冬科植物形成时间约为距今1亿年前,二者相差5500万年。
种子植物在地球上形成以后,通过产生种子的形式向外扩张,不断占领新的生存环境以扩大其“领地”。理论上,随着扩散过程的持续发生,种子植物的分布区逐渐变大,但若扩散过程中发生极端事件,如晚新生代大冰期事件导致地球大幅度降温,会引起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缩小甚至导致植物灭绝。若排除扩散能力、定居能力等因素对种子植物分布区的影响,在地球上出现时间相近的种子植物应该有相似的分布区大小。
大种子储备的营养物质能为幼苗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资源,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它们在热带雨林等环境中具有生存优势;而小种子是“机会主义者”,它们会尝试进入更多新的生活环境,拓展其分布区,成为传播扩散“健将”。种子植物孕育一粒大种子所需资源大于孕育一粒小种子所需资源,且小种子更轻,故相对大种子而言,小种子具有更大的数量、更远的传播距离,因而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在种子植物形成的早期阶段,种子主要依靠重力、风力进行扩散。这两种扩散方式的效率与种子大小密切相关,如报春花的种子越小,其在重力介导的下落过程中可能被风传播得更远。在距今约八千万年前,随着大型脊椎动物的出现,形成了以动物为媒介的种子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削弱了传播效率与种子大小的关系。研究团队建立的种子植物分布区大小与种子大小相互关系的数学方程中,不同扩散方式的方程系数为:自助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这意味着自助传播与风力传播的种子,其大小对分布区大小的影响更显著。
研究团队还发现同种植物的种子质量有一定的变化,如单粒风仙花的种子可能为0.0021克,也可达0.0068克,这种可变性在生物地理学上称为种内交异性。团队通过广泛比较在不同地方采集到的同种植物种子,获得种子大小的种内变异性,建立植物分布区大小与种子大小变异性的数学方程,发现随着种内变异性增加,分布区大小也有增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种内变异性高的物种能适应更多环境,其分布区可能会更大,就如同生活中的活动扳手能拧动各种规格的螺丝钉。
传统观点认为,同种植物的属性(包括种子大小)在种内的变异性主要是由生存环境的差异引起的。目前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发现,植物属性的变异性可溯源至对应基因——“可塑性基因”,植物拥有“可塑性基因”,就有了高的变异性和适应能力。种子大小的变异性可能也与“可塑性基因”有关。而此类基因很可能正好是种子植物适应多种生存环境的遗传基础。
(摘编自王鸿良《种子植物传播为何有的近有的远》)
材料二:
种子大小、下垫面类型、风速对柠条种子风力再传播的最终分布会产生影响。种子大小是影响其风力再传播的重要因素。在相同下垫面类型下,随着风速增加,种子越小,传播距离越远。Eriksso在对常绿植物种子扩散和定居的进化研究中也发现小种子在近距离传播中具有优势。研究结果发现小种子启动风速最小,且种子在高覆盖度结皮样地的启动风速小于低盖度,说明高覆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菊科植物欧洲千里光和云南高黎凤仙花瓜物种为例,说明了种子植物因类群不同在陆地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
B. 材料一表明,大种子储备的营养物质能为幼苗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因而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和更强的扩散能力。
C. 材料二指出,地表越平坦,相对摩擦力也越小,那些易被风媒传播的植物种子,落地后就越容易在土壤中定居。
D. 材料二认为,受种子大小和下垫面条件的交互影响,柠条种群自然更新,柠条种子风力传播表现出多样的格局和策略。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物种分布区大小的差异之因进行探索,这对生物地理学者的研究是一种挑战。
B. 构建种子植物的生命之树,可佐证形成时间相对接近的种子植物具有相近分布区。
C. 如果种子扩散过程中发生极端事件,会造成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缩小甚至植物灭绝。
D. 即便同种植物的种子质量也会产生种内变异,这可能与其“可塑性基因”有关。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头达尔文的描述,既突出动植物的分布面积大、存在差异,也增强生动性。
B.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C. 材料一第六段表明自助传播与动物传播的种子,其大小对分布区大小的影响更显著。
D. 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论证种子大小和土壤结皮覆盖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原因。
4. 材料一第五段使用“机会主义者”“健将”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种子的传播,二者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信息 能力。
B.“因而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和更强的扩散能力”错误,结合“故相对大种子而言,小种子具有更大的数量、更远的传播距离,因而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可知,小种子更具备此优势。
C.“地表越平坦,相对摩擦力也越小”错误,结合“而且土壤质地越粗糙,种子越容易在土壤中定居”可知,种子越容易在土壤中定居的前提条件是“土壤质地越粗糙”,而非“地表越平坦”。
D.“柠条种群自然更新,柠条种子风力传播表现出多样的格局和策略”错误,结合“在种子大小和下垫面条件的交互影响下,柠条种子风力传播最终表现出多样的格局和策略,这种多样性最终也会影响到柠条种群的自然更新过程”可知,选项逻辑顺序错误,应是“多样的格局和策略”影响“柠条种群的自然更新”。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瞻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