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900字。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10分)
1.(10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短视频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根系阅读”
①“文字失语”是当下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往往习惯了网络语言,不会正常表达或者词语匮乏,只能干瘪无趣地说“你懂的”“一切尽在不言中”,或在写作中通篇都是废话、空话、套话,写出的文章成为“废话篓子”。
②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困惑:“我平常也看了不少书啊,收藏夹里存有一堆文章,怎么到写文章时,就写不出来呢?阅读怎么无法支撑我的写作呢?”“文字失语者”的反思,让我们看到“阅读很多却无法表达”的症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电子媒体空间知识爆炸,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取知识。一本很厚的书,总有人用一篇文章或一条视频讲完。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觉得很不对劲,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很难帮人建立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确实如此,那些碎片化、胶囊式的知识信息,都是别人“阅读后再输出”的东西,营养成分很低,很难有维持你“再输出”的丰厚养分。
③我想到了一个概念,叫“根系阅读”。并不是读书了,就能支撑“输出”和表达。只有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扎向知识底层、人性底层、结构底层的“根系”,深入思考底层逻辑,才有支撑“再输出”的知识营养,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根系”,是一个很形象的类比。树苗有根,一面扎向泥土深处,用庞大的根系滋养生命;一面支撑树苗向上生长,伸向天空吸收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
④与“根系阅读”相对的是“花式阅读”“果式阅读”“枝叶阅读”,只读作为果实的“结论”和某段精彩表述。写作需要“话语的生成”,没有阅读所形成的“思想根系”,怎么能支撑“话语的生成”呢?
⑤这就是“文字失语”“写作失能”的关键原因,徘徊在“花式”“果式”“枝叶”层面的日常阅读,没有“根系”的生命营养,没有沉淀,形成“可以生长和调用”的“底层根系”知识。
⑥只有“根系阅读”,才能支撑“根系思考”,进而支撑有深度、有价值的流畅写作。无“根系”的阅读,如拿着杂志、报纸,看网络文章、短视频去吸收知识,只是休闲、消遣性的阅读,至多让你形成某种感慨或者积累素材,并不能支撑你的写作。自己对着纸质书去读,千万不要迷信“让别人替你读书”的说法。啃原著,就是从知识上培养自己的“根系”。比如,洞察幽微人性,读那些描写复杂人性的文学作品——《百年孤独》《悲惨世界》《红楼梦》等。读懂了那些作品,就能解释当下每天遇到的多数人、每天经历的多数事,那些作品写的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的“根”、人性的“根”。
⑦“根系阅读”具有解释多数现象的普遍力量,此外,如“根系”般广泛的阅读还能让你的知识盘根错节,形成某种“联想式致知”的积累结构,这才能支撑流畅、自由地“输出”。日复一日,脑子里有那么多有机的、活化的“根系”,面对某个热点时,“根系”好像受到了阳光、雨水的刺激,很容易就“破土冒芽”,生长出观点的“枝干”。“根系”中涵养了那么多“活水”,取“一滴水”“一瓢水”就足以撑起源源不断的写作。
(节选自2023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阅读很多却无法表达的症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语言得势盛行,成为人们日常表达的习惯用语。
B.人们的阅读量虽很大,但阅读没能成为写作的助益。
C.电子媒体空间知识爆炸,使人们能多渠道获取知识。
D.人们获取的零碎知识信息价值很低,很难学以致用。
(2)下列对“根系阅读”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系阅读”可以使读者学到真正有用的丰富的知识,助其形成思想体系。
B.“根系阅读”能使读者形成“话语的生成”需具备的思想,提升写作能力。
C.“根系阅读”可以使读者思考底层逻辑,进行有深度、有价值的流畅写作。
D.“根系阅读”能使读者见微知著,具有解释当下每天遇到的人和事的能力。
(3)请你阅读③~⑦段,简要概括“根系阅读”的特点。(4分)
二、(20分)
2.(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曲木雕刻的人偶
①一位哲学家说:“人性这根曲木,决然造不出任何笔直之物。”年少时,我有过很多偶像,但随着年纪渐长,一些偶像倒塌了。那时,看到一段喜欢的文字,就会觉得能够写出这样文字的人,人品也一定值得景仰。后来发现,“文如其人”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②大学时我崇拜过很多思想家,卢梭、雪莱、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罗素等,后来有人推荐我读英国保罗??约翰逊写的《知识分子》,此书让我“大跌眼镜”,感觉心中燃起一把大火,烧尽了内心深处的偶像森林。该书对这些著名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嘲讽与批评,认为他们的笔端虽无比真诚,但他们的人生虚伪不堪,他们用精美的文字掩饰内心的伪善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