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41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自查语文试题
  一、基础与运用。(30分)
  1.(10分)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中国的古诗文意蕴隽永。诗中有情:(1)“         ,         ”是君子对淑女求而不得的日思夜想(《关雎》);(2)“          ,          ”是杜甫对差役的愤怒,对老妇的同情(《石壕吏》)。诗中有景:(3)“          ,          ”是李白送别友人的明丽环境(《送友人》);(4)“            ,            ”是杜甫笔下秋风破屋时的云暗天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有志:(5)“            ,          ”是陆游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卜算子??咏梅》)。
  2.(2分)学《关雎》这首诗时,小程提出了疑问: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何开头以“雎鸠”开头?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帮他解答。
  知识卡片
  雎鸠,一种水鸟,巢穴一般都筑在树洞里,已经结伴成定偶的雄鸟与雌鸟会如约聚首,双双出没于江河湖泊中的沙洲嬉戏觅食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是《诗经》中的常用手法。
  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A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①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和”的思想可②zhuī sù(  )到春秋战国时代,地利不如人和”,①自产生以来,就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在朝代B更迭频繁的古代社会,还是③shùn xī wàn bàn(  )的现代社会秉持“和”的理念,修身主张“和为贵,善为本”持家倡导“家和万事兴”,②外交讲“协和万邦”展现了“和”作为一种承认与尊重、凝聚与合作的磅礴力量。
  ????“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核心地位,与国家兴衰、社会发展D天衣无缝,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共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辨。到当今国际交往的外交策略,③“和”不仅是人际相处的秘诀,更是治理国家、平衡天下的智慧。它强调在多样中寻求共识,在冲突中促进融合,④它既促进了国内社会稳定与繁荣,又指引着中国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古老智慧在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②zhuī sù        
  ③shùn xī wàn biàn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
  B.更迭
  C.秉持
  D.天衣无缝
  (3)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姚雪痕《低碳生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阅读材料一,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2)结合资料二,说说如图“全国低碳日”标识的构图元素及寓意。
  5.(3分)八(9)班的几位同学针对《经典常谈》进行交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韵笙认为,读《经典常谈》不要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等,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等,要“因这本书,去接触古书”。
  B.之恒阅读了《<说文解字>第一》后分析:“山”“火”是象形文字;“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是会意文字;“江”“河”是指事文字。
  C.唐天指出,《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是各地的民歌,如《关雎》《蒹葭》。
  D.弘毅在阅读《经典常谈》时使用了选择性阅读的方法,他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应该选择阅读《辞赋第十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