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00字。

  《灯笼》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吴伯箫及其写作背景,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理解文中“灯笼”的文化内涵和作者赋予灯笼的特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 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厚情感。
  2. 教学难点
  - 理解“灯笼”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意义和作者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语言的韵味和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激发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
  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物)
  C、千窟窿,万窟窿,上下两个大窟窿。(打一物)
  D、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着红小鬼。(打一物)
  E、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将军筑城自围,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打一物)
  G、墙里开花墙外红,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
  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物)
  学生自由发言猜谜。
  教师:没错,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一样的,就是“灯笼”。
  2、教师: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呢?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元宵节的游神灯会?还是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去了解在那个特殊时期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2)教学步骤
  步骤一:了解传统的“灯笼”文化,走近作者
  1、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