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080字。

  2024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  文
  命题人:    审题人: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材料二: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词直指的意义能从字典里查到,表达精确的含义,只适用于科学性、知识性文章。
  B. 文字的联想意义是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诗文的读写离不开文字的联想意义。
  C. 套板反应是指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习惯性地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直接地使用。
  D.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是指词语的背后潜藏着读者不留心就难以察觉到的意蕴内涵。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天上小团月”代指小龙团茶,能让人联想到茶香如明月照着泉水一般清沁肺腑。
  B. 文字因为有联想意义,所以会被误用滥用,会产生流弊,没有新意,形成套板反应。
  C. 写出富有感染性启发性的文学语言,需要下大功夫,而不能靠投机取巧,人云亦云。
  D. 要认识和把握语言的暗示性以表达丰富而难以言说的内涵,就需要诗人敏感而有修养。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赞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B. 写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山清水秀”。
  C. 论刻苦离不开“悬梁刺股、囊虫映雪”。
  D. 谈形势常涉及“国际风云、国内大事”。
  4. 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说文字具有联想的意义,材料二说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二者实质基本相同。
  B. 两则材料都认为,好的诗歌语言,含义不能过于单一,其意蕴应该更丰富、更复杂。
  C. 材料一反对词语用得过多过滥;材料二认为词语被用得多,正说明它更有审美价值。
  D. 两则材料都引用古诗文,以其为例,并且通过细致的比较来论证观点,论证严谨有力。
  5.  语言运用中,如何克服“套板反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适用于科学性、知识性文章”错误,诗歌等文学类的作品也离不开文字直指的意义。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秋晚
  凌叔华
  中秋节夜晚,月儿婷婷地升上屋脊,庭院地上好像薄薄地铺了一层白霜,远近树木似笼罩在细霰中。正厅里不时飘来果饼菜肴味。
  她吩咐厨子:“一会儿开饭,这碗鱼不必再烧了,这盘团鸭没有炖软,再炖炖吧。”
  敬仁斜挨在椅子扶手上迷蒙着眼休憩,从他笑容上就知道他十分满意她的布置。他认得她今晚穿的衣裙,是春天新婚穿过的那一套湖色华丝葛,裙脚绣着金碧折枝花。颊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