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330字。
抚州市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卷
说明:
(1)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得在本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3)所有考试结束3天后,考生可凭准考证号登录智学网(www。zhixue。com)查询考试成绩,密码与准考证号相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动,是相当复杂而又费解的。为简要说明起见,姑且用两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一句叫“运意成象”,再一句叫“观物取象”,后者从属于前者,故总体上仍当以“运意成象”为标志。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唐代古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受外物触发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鸣”来提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而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是根据这个原理。
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并非如此。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其当下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于失之肤浅,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胚胎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不可不加注意。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那必须是一种诗意的宣泄方式,即借助审美的形态来作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且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一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灭的满腔牢愁,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领略并深深感动于诗人内心的急剧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而从原初的“意”,经积淀、淬炼、升华以至呈现为审美意象的整个过程,便是“运意成象”的具体体现了。
讲明了意象营造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来探究“运意”如何才能“成象”的奥秘,这就关联到那个“观物取象”的说法。我们知道,“象”在诗歌里一般是承载着表“意”的职能的,但“象”并不能等同于“意”,而“意”也并不能凭空翻造出“象”来,所以“运意成象”的过程中,还必须有“取象”这个环节存在。“取象”又该从何处着手呢?那就要追溯到“观物”,因为“象”总离不开“物”,而“观物”自然便成了“取象”的前奏。要说明的是,这“物”并不单纯指外在事物,主体的人自身也是一种“物”,故而“观物”同时就包含着“观我”,而且有必要将“观我”与“观物”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故我们所说的“运意成象”,理所当然地含有将自我情意体验转化成审美意象的用意。就是说,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情意体验注入物象,让物象灌注生气;另一方面,又从物象中摄取其神理与形态,使自己原有的人生体验得以丰富、拓展和改造变形。这样一种双向同构的心理状态,便是审美意象的诞生和“运意成象”活动的告成。而审美意象的生成,同时意味着诗人原有的人生体验已转变为以审美形态展示的诗性生命体验(即审美体验)。“象”和“意”在意象思维的运作中本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摘编自陈伯海《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意象思维有什么特性呢?诗人构思和写作的过程,都是意象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有浓烈情感的相随,并且都充满丰富的想象。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意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思维涉及人 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动,可用“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
B. 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能够生成“喜怒哀乐不得其平”的情意体验,但这种体验并不能够直接成为诗。
C. 屈原的满腔牢愁由初发经积淀、淬炼、升华以至呈现为《离骚》审美意象的整个过程,便是“运意成象”的具体体现。
D. 在意象思维的运作中“意”“象”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象”是“意”的载体,因而“象”比“意”更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创作过程中,意象是情感发展的线索,想象是意象提升的动力。
B. 材料二中屈原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意象思维的过程充满着丰富的想象。
C. 科学思维的情感和想象是一种外在形态,人的意象思维是内外一体的。
D. 材料一侧重对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思考,材料二侧重阐述意象思维的特性。
3. 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C. 刘勰《文心雕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D. 钟嵘《诗品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分析姜夔《扬州慢》的创作过程。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而‘象’比‘意’更重要”错,根据材料一第五段有“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情意体验注入物象,让物象灌注生气;另一方面,又从物象中摄取其神理与形态,使自己原有的人生体验得以丰富、拓展和改造变形。这样一种双向同构的心理状态,便是审美意象的诞生和‘运意成象’活动的告成”,可见二者相互融合渗透,同等重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1944年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三年前,他来到城里,在南关开了家画像馆,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
女孩被她的舅妈领进来,中年妇女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快十岁了。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希望了,就当小姑子死了,所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