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40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浪漫主义风格。
2.把握诗歌的内涵,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自我意识的觉醒及青春热情。
【教学重点】
明确意象,品味意境,把握内涵,领悟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五四”时期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创造新世界的青春热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青年就应该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敢为人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学习他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二、解读标题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预设:放号(hào)。“立”是一个动词,表明状态,“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意是“我”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三、品味鉴赏
(一)朗读全诗,知“我”所见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齐读,注意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3.“我”看到了哪些景象(意象)?它们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象(意象)给我们什么感觉?(意境)
预设:白云(无数、怒涌)
北冰洋(壮丽)
太平洋(无限、力量、推倒)
洪涛(滚滚)
这些景象高远、壮阔,给我们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势不可挡之感。
4.诗人是真真切切看到这些景象吗?为什么?
预设:这些宏伟开阔的景象并不是诗人真实所看,而是通过想象,选取典型景象入诗的。
诗人如此创作,主要是通过夸张和想象,用浪漫主义手法,营造一种排山倒海之势,为后面抒发强烈的感情做铺垫。
知识储备: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描写自然风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