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730字。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代以来,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起来。随着他们离经叛道的倾向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日趋自觉与强烈,便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审美观念上,他们要求文学在一个不断变动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把人类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人物内心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的活动、遭遇的复杂多面性充分地反映出来。这就是由酝酿而臻于成熟的“反映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要求的“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潮流”和“反映社会矛盾、社会变动、社会风暴的现实主义潮流”。这样,擅长反映无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就历史地被这股新的美学思潮涌上了时代的文坛。提出“童心说”的哲学家、思想家李贽与胡应麟、袁中郎、冯梦龙以及后来的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勇敢地冲破传统观念,替历代为君子所不为、文坛所不齿的小说正名;在充分肯定其社会效果与阐发其审美作用的基础上,为小说的社会地位与文学价值大声疾呼;并通过评点序跋等形式,把小说创作作为审美创造活动加以研究探讨,从美学上总结和概括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实践经验。
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思潮是明清小说繁荣的客观历史因素,小说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日趋人文化与现实化是其主观内在原因。
明清两代的小说家大多身世低微,生平难考。他们由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而被推入生活的漩涡;推到社会的底层,对社会上阶级之间的对立状况,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着真切的体会,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社会思潮、审美倾向的变化有着异样的敏感,而且当他们对自己的生平经历的咀嚼回味一旦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时代的风雨也就随之奔赴笔端,创作意识就会沿着现实化、人文化的方向不断强化、深化。因此,对创作主体来说,他们反映的客观对象,同时也是他作为人自身的对象化,是他在特定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所产生和形成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追求、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的外化的物质表现。明清小说大师们总是把典型性格当作小说审美素质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把人与人之间相向相逆、相克相生结成的多走向、多内涵的社会关系当作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加以具体的、历史的描绘,在重视感情理想的投射与寄托、肯定想象与虚构的作用同时,总是力图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作出符合主体实践性的审美判断,对生活逻辑及其发展趋势加以符合客观规律的描写。
《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们既有意地摆脱了拘泥事实或原型的倾向,把虚实相生、真假相错作为审美规范,又在不同程度地保持传奇志异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或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典型,概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内容。《水浒传》作者写草莽英雄起义造反、除暴安良的壮举和从中表现出的超人的勇敢和聪明才智,写他们在水泊梁山所建立起的理想社会。但他同样忠于现实生活的逻辑,还是通过宋江悲剧性格的刻画,有意安排了招安的结局。至于《西游记》却直接以天宫地府等幻化的艺术画面来象征现实,以变了形的现实来反映对象现实。在这里,虽然动物在不脱离其动物本性的前提下社会化、人格化了,但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却是在超现实的幻想中完成的。正因为作者让理性的反思屈从于想象的驰纵,如实的描述让位于感情的喷发,孙悟空鏖战天神、降魔镇妖的斗争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实践活动和对自由的憧憬,处处可见的借题发挥的幽默和揶揄才包含着对不合理社会的冷嘲热讽。
(摘编自赵继志《社会思潮、审美倾向与创作意识——明清小说纵横谈》)
材料二:
《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代表了通俗文学中上层士大夫的历史反思和总结的创作倾向,这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阶级、社会的颓废无望,民族、国家的惨痛更替,历史、人生的感伤空幻,使他们的创作尽管依然以社会的共识和欣赏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代经济资本主义影响下,新兴市民阶层对离经叛道的倾向和个性解放的需求,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B. 明清两代作家的身世和处境,使得他们在创作小说时咀嚼回味自己的生平经历,从而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
C. 《西游记》中孙悟空鏖战天神、降魔镇妖等折射时代实践活动和对自由的憧憬的情节,是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观照。
D. 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反传统的崭新特质,有宋元市民文学中的市民意识,又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崭新走向呼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中叶以前,小说这种文体因种种原因为君子所不为、文坛所不齿,它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也不被重视。
B. 《水浒传》的作者有意地摆脱了拘泥事实或原型的倾向,不是照事实录,而是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内容。
C. 明清之际,基于阶级、国家等因素,上层士大夫以社会共识和欣赏意识为目的,进行历史反思和总结。
D. 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创作打破中国传统的理性主义和伦理思想,缘于作家们认识到社会大厦将倾而无力补救。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反映“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潮流和现实主义潮流”的一项是( )
A. 明•冯梦龙《三言•苏小妹三难新郎》“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B. 明•汤显祖《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C.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个忠臣、孝子,这就是个英雄心。忠臣断无不爱君的,孝子断无不爱亲的,爱君爱亲这便是个儿女心。”
D. 清•李汝珍《镜花缘》“考试之制,各有不同;或以通经,或以明史,或以辞赋,或以诗文,或以策论,……只要精通其一,皆可取得一顶头巾,一领青衫。”
4.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对表格信息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过程 人物 评点内容 特点
萌芽 明•李贽 “发乎情性,由乎自然” 由“注”转“评”
明•汤显祖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发展 清•金圣叹 “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 评点形态完备,总评、眉批、旁批、夹批、圈点等评点体式都有出现
成熟 清•脂砚斋 “《石头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
“文人性”与“考据性”增强
A. 明代小说评点萌芽阶段,李贽等人用评点形式,从美学上总结概括小说创作实践。
B. 清代小说评点的发展时期,这时的评点已从单一评注形式向全面评析形式转变。
C. 清代小说评点的成熟时期,小说评点特点开始走向文人自赏性并夹杂训诂和考证。
D. 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评点越来越重视理性表达,忽视审美志趣。
5. 影响明清通俗文学特点形成 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而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强加因果。从原文“他们对社会思潮、审美倾向的变化有着异样的敏感,而且当他们对自己的生平经历的咀嚼回味一旦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看出,“从而”使用错误,无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缘于作家们认识到社会大厦将倾而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夫
杨静龙
“呼啦啦一片地响,你的黑眼睛变成蓝色,变成一片秧田……你用蓝色的眼睛瞅我……”
阿奇嫂的哭诉声在秋夜里飘荡。八月的乡村,一丝微风,几片落叶。①女人们的抽泣声仿佛男人们劣质烟的烟雾,散去了,又聚拢来。
阿奇嫂是一个哭灵师,东乡柳堡人,四十出头,长得瘦削,嗓门却亮堂,姑娘时喜欢唱几句越剧,后来嫁了人,又改嫁了。后面的男人叫阿奇,夫妻俩开了一个送葬哭灵的公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