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9360字。

  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界,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后来,“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可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
  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史家本身见识的高下。
  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班彪评论司马迁《史记》“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亦持此说。对此,范晔这样看待:“彪、固讥迁,然其论议,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从思想上看,班氏父子批评司马迁“轻仁义”“贱守节”,范晔则批评班氏父子“轻仁义”“贱守节”愈甚。范晔之所以与班氏父子表现出对于“仁义”“守节”的不同标准,是具有切实社会历史根据的。一方面,他的历史研究和撰述的对象——东汉时期——有重名节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他所生活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正不断进行着突破和修正。
  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洪迈言“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正是此义。
  (朱露川《史书叙事与史家议论的辩证关系》)
  材料二:
  “秉笔直书”“实录毋曲”是古人著史作典的起码原则和治学品德,其实说起容易做起难。有人为沽名钓誉,为利禄奔波而不惜臆改讹误、伪造史实,从而贻累古人,延误后学。
  东汉班固为了入仕当官,在撰写《汉书》时,对刘汉政权隐讳真实,肆意溢美。南朝沈约为了跻足政坛,撰《宋书》时,大肆颂扬豪门士族,达官显贵,对被皇帝随意诛戮的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大非耦”的历史故事被沈约故意曲解,成为他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
  B. 范晔对东汉历史走向所作的假设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
  C. 中国史学上对史家议论做出直接评价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
  D. 司马迁不盲从历史文献,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亲身访查史实,具有开拓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史实的事实判断,可用以指导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实践,这当然对史家的见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 从范晔对班氏父子的批评可以看出:史家的价值判断往往与他所研究的时代及他所生存的时代相关。
  C. 史家伪造史实,失真的史实又被编进新的历史著述中,由此可见历史是无法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
  D. 在史学走向大众的时代背景下,史学著作不可一味追求生动性,而丢失了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3. 下列属于史家议论中的价值判断的一项是(    )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B.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本纪》)
  C.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D.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
  4. 请梳理材料一 行文脉络。
  5. 根据材料内容,请对如何阅读历史书籍提出三条建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A.“被沈约故意曲解”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其中并没有提到沈约故意曲解。
  B.“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范晔是南朝人,他所总结的汉代历史是对以往发生的历史的总结,他的假设也并不体现他的见识之高。
  C.“最早”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原文“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应为“较早”。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十分拥挤。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鸣。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酸臭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