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910字。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万物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视频影像产品占据文化市场的同时,音频文化产品同样拥有着相当一部分受众。与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相比,去视觉化,包括去图像化与去文字化是其区别于纯文字读本与视频影像的特征。此类产品包括且不限于有声小说、评书、电台、慕课等多种音频形式。在各类视频充斥着网络平台的今天,音频文化产品仍受到欢迎似乎是反常的现象。在音频形式与专属音频的软件层出不穷的背后,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其独特形式背后的文化现象更加值得关注和思考。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做出这样的判断:“这经验告诉我们,讲故事的艺术行将消亡。我们要遇见一个能够地地道道地讲好一个故事的人,机会越来越少。似乎一种原本对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最保险的所有,从我们身上给剥夺了:这就是交流经验的能力。”在本雅明看来,随着讲故事的技艺的逐渐消亡,能讲好一个故事的人越来越少,而促成这一现象的正是所谓经验的贬值以及信息的泛滥。
  然而,各类以音频产品为主打项目的平台和应用却在用流量和用户群体数量宣告,即便在当下,讲故事这一形式仍受到一定数量的受众喜爱。在这一逻辑框架之下,信息的爆炸并未完全掩盖讲故事的形式特有的吸引力。追溯讲故事这一形式的历史,对比当下的音频形式,不难发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是纯音频形式重返大众视野的重要原因。
  “说话”作为讲故事的一种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萌芽可追溯至秦汉,在魏晋南北朝得到迅速发展,发展至唐宋已渐趋成熟,发展为一种独立的、专门的娱乐活动,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同时从贵族流向大众,听众群体得到扩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形式和题材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仍有一些特质被保留了下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说书者与听众面对面的形式,与其将其归类为说话形式的特质,毋宁说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说书人与听众相隔距离不能过远,否则收听效果将大打折扣。但与此同时,这一条件也成为说书人丰富其表演形式的基础。在相声与评书等形式中,演员通常会在语言之外加入形体和表情等元素,且有时这些元素在表演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除语言等表演元素之外,说书人的另一项能力便是“抻”,即将故事内容按照实际表演需要进行拉长,反之,亦可进行压缩。艺人在表演的过程中对故事细节进行个人化的艺术加工,故才有不同艺人讲同一个故事,却讲出了多个版本的现象。
  然而,也正是或主动或被迫发生的变化,成为音频符合受众需求的重要原因。由于传播和保存更加方便,使用方式也更加轻松——只要一部能播放音频的设备即可,于是使用成本大大降低,这也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相较于以往的音频形式,当下的音频产品使用门槛更低,而相较于文字和视频,音频产品更省去了视觉劳动。视觉效果毫无疑问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但与之相对的信息处理成本也更高,故音频的使用场合更加灵活,消费时也更加轻松。因此,视觉效果的消失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使音频效果打了一定折扣,但却扩大了其适用群体。信息爆炸带来的结果同样如此,在传统的说话艺术中,话语的权力在说书人那里,如何把握故事的长度和内容,都取决于说书人的选择。而在当下的音频产品流水线上,音频产品被细致分类,如“情感”“亲子”“二次元”“商业财经”“时尚生活”等等。消费者掌握着选择与否的权力,而为了播放量或会员制等盈利形式,讲述者不得不逐渐向听众的需求靠拢。总的来看,相比于传统的说书人,权力发生了明显的转移,讲述者的自由话语空间被压缩的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得到精准化的满足,市场也就此打开。
  进入某些主打音频文化产品的应用时,注册完成后,用户通常会被要求选择感兴趣的模块,抛却传播与流通媒介的商业逻辑,从用户角度出发,这种力求做到量身定制的音频服务带来的是特殊的音频文化环境。不难发现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音频产品对应的是分属不同群体的受众,构成了一个文化“同温层”。在同温层之外,也有致力于突破类似文化环境,试图增加另一种声音的努力。如图书品牌“理想国”推出的文化品牌“看理想”,以“看见另一种可能”为标语,打造以人文与审美为标签的文化环境。然而,众多精英知识话语构建起一个结构类似的文化圈层,其实质结构与效果是否达到了突破文化同温层的目的,抑或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同温层,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中指出:“为了回应今日患强迫症的一般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文化工业模仿、复制、再造、标准化地生产出任何他可能会欣赏的东西。独一无二性和稀罕性已成为不合时宜的品质。”可是,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消费者追逐的正是那些复制和模仿打造的标准化产品。如何从信息爆炸中解放出来,逃离工业化与媚俗倾向,这是音频文化产业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摘编自杨世全《破碎的声音:音频文化的嬗变与困境》)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网络普及与万物信息化的今天,音频文化产品与视频影像产品拥有同样多的受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
  B. “说话”技艺在唐宋走向成熟,成为独立的、专门的娱乐活动,同时从大众流向贵族,听众群体得到扩大。
  C. 相较于文字和视频,音频产品省去了视觉劳动,也省去了很多丰富的信息,使用起来灵活而轻松。
  D. 某些音频文化产品的应用要求用户选择感兴趣的模块,以此精准定位消费者的需求,试图达到量身定做的效果。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音频文化产品的特征来推断,凡是拥有图像和文字等需要视觉参与的文化产品都不属于音频文化产品。
  B. 音频文化产品重返大众视野并受到欢迎是正常现象,由此说明本雅明的论断并不完全正确。
  C. 音频产品的适用群体更加广阔,可见视频效果的消失虽然使音频效果打了折扣,但是总体上影响不是很大。
  D. 作者引用马泰•卡林内斯库 话,意在表明为了迎合消费者而产出的标准化的音频文化产品缺乏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说话”技艺注重诗、词、赋、赞的运用,在演述正文之前或正文中间往往穿插一些诗词。
  B. 宋江等36人起义的民间故事被说书人表演,他们提到的水浒人物姓名大致相同,内容细节上颇有不同。
  C. 扬州评话中 《武松》经过艺人长期加工有了巨大的发展,从七八万字发展为八十多万字。
  D. 说书人往往会根据故事情节,时而摇头晃脑,时而嬉笑怒骂,说到关键处,突然拍一下醒木,吸引观众的注意。
  4. 与传统的“说话”相比,当下的音频产品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音频文化产业如何才能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阅读下面一则消息,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有声小说《平凡的世界》在喜马拉雅平台的播放量突破3300万次,它的受众已经由青年学生覆盖到更广范围。其大火的背后,离不开创作团队对原著故事细节的二度艺术加工。事实证明,“自带流量”的头部围书,远离了媚俗倾向,其有声版也成为头部产品。聆听这部作品,感受人性的温暖与力量,无疑是一次深刻而美好的文学之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抉择
  张爱国
  (1)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①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2)“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