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640字。

  奉化区            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是语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现。在律诗和词曲中,对仗就是整齐的美,平仄就是抑扬的美,韵脚就是回环的美。这样来说,古体诗和现代的新诗都不美了吗?那又不能这样说。诗之所以美,主要决定于意境的美,即内容的美。而且题材对诗的形式也有影响:某种题材需要在形式上多加雕琢和装饰,另一种题材则需要在形式上比较自由。大致来说,抒情诗属于前者,史诗属于后者。讲究语言形式美,会不会妨碍诗的意境呢?这要看作者对语言形式美的态度如何和语言修养水平如何而定。我们首先要把技巧(艺术手段)和格律区别开来。技巧只是争取的,不是必须做到的。因此,在技巧方面完全不会产生妨碍诗的意境的问题。至于格律则是规定要遵守的,这才产生妨碍诗的意境的问题。诗的语言形式美始终应该服从于诗的意境。世界上的确有一些诗具备了很好的内容,然而形式上尚有缺欠的;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有一种诗虽然内容不好,然而具备了很美的形式。在意境和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诗人应该突破格律来成全意境;至于意境和技巧发生矛盾的时候,就更应该让前者自由翱翔,绝不受后者的拖累。按照这个原则办事,是不是诗人必须经常突破格律和摆脱技巧呢?不是的。凡是成就比较大的诗人都能从一致性中创造多样性,从纪律中取得自由。他们自己往往是语言巨匠,有极其丰富的词汇供他们驱使,有极其多样的语法手段供他们运用。当意境和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不是牺牲意境来迁就格律,也不是牺牲格律来迁就意境,而是用等价的另一句话来做到一举两得;或者虽非等价,但是它和主题不相矛盾,在意境上也能算是异曲同工。
  诗人们这样做法,常常有一种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创造了诗的语言。所谓诗的语言,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内容上看,有些散文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可以说是诗的语言;从形式上看,有些诗句就只能是诗句,如果放到散文中去,不但不调和,而且不成为句子。这里讲的诗的语言,是指后者说的。叶圣陶先生给我的另一封信里说:“诗之句型,大别为二。一为平常的句型,与散文及口头语言大致不异。一为特殊句型,散文决不能如是写,口头亦绝无此说法,可谓纯出于人工。我以为凡特殊句型,必对仗而后成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也。若云‘名岂文章著,老衰官合休’,则上一语为不易理解,作者决不肯如是写……律诗中间两联,属于平常句型者固不少。而欲以诗意构成纯出人工之语言,自非使之对仗,纳入中间两联不可。此所以特殊句型将为对句也。易言之,因有对仗之法,乃令作者各逞其能,创为各种特殊句型,句型虽特殊,而作者克达其意,读者能会其旨。推而言之,骈文之所以能成立,亦复如是。至于词,则以其有固定格律,亦容许创为特殊句型……我久怀此意,未尝语人,今兄台从畅论诗词格律,用敢书告,请观有道者处否。”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叶先生所谓特殊句型也就是我所谓诗的语言的一种。本来,古人在散文中就用对偶的手段来使语言既精炼而又免于费解,有的骈体文很有诗意,作者在文中利用对仗来制造诗的语言。在律诗中,像叶先生所举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例子还有许多。诗词有了固定的格律,可以容许特殊句型,试以毛主席的诗词为例“一唱雄鸡天下白”,“六亿神州尽舜尧”等句,就都是诗的语言。
  不善于押韵的人,往往为韵所困,有时不免凑韵(趁韵)。善于押韵的人正相反,他能出奇制胜,不但用韵用得很自然,而且因利乘便,就借这个韵脚来显示立意的清新。韵脚不是一种障碍,而是一种帮助。对于语言修养很高的诗人来说,这种说法是完全合理的。散文的词句最忌生造。在诗中,生造词句当然也不好,但是诗人可以创造一些,要做到新而不生。诗句要求精炼,要求形象,词与词的搭配不一定要跟散文一样,例如李商隐的另一首《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寸”和“相思”“一寸”和“灰”,在散文中都搭配不上,但是他在诗中用上了,读者只觉得这句话很精炼、很形象,而并不觉得有任何不自然的地方。
  诗的语言是美的语言,诗人们不断地创造诗的语言,不断地丰富祖国语言的词汇。诗的语言虽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散文里,但是诗中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往往为散文所吸收,所借鉴。因为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                          
  (摘编自王力《语言的形式美》,有删节)
  1.下列对“诗的语言形式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是语言形式美最主要表现,在律诗和词曲中,对仗就是整齐之美,平仄就是抑扬之美,韵脚就是回环之美。
  B.因为在技巧方面则完全不会产生妨碍诗的意境的问题,所以诗的语言形式美应该服从于诗的意境,讲究语言形式美。
  C.就诗的语言形式美来说,意境和格律矛盾之时,诗人必须突破格律来成全意境,而非为了意境去成全格律。
  D.诗的语言形式之美,在作者王力看来,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体诗和现代的新诗美与不美,主要决定于诗的意境之美,即内容的美。有内容的美,诗就美;反之,则不美。
  B.有一些诗的确具备了很好的内容,只是形式上尚有缺欠;但也有一种诗虽然内容不好,然而具备了很美的形式。
  C.成就比较大的诗人都能从一致性中创造多样性,因为他们自己往往有极其丰富的词汇,有极其多样的语法手段。
  D.散文的词句最忌讳生造。在诗中,生造词句当然也不好,但如果能做到新而不生,诗人倒也是可以创造一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中不符合“诗的语言”的一项是(   )(3分)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B.“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
  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有人尝试将北朝的古体诗《木兰辞》改写成了一首七言律诗。你认为本文作者王力是否会赞同这一做法?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幽闻女叹织机停,缘起征兵有父名。
  老骨无能拼血战,青兰有勇扮男丁。
  穿街备物从戎去,荡寇驰疆策马行。
  功就荣归亲友聚,迷蒙火伴俱嗟惊。
  5.作者说:“诗的语言虽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散文里,但是诗中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往往为散文所吸收,所借鉴。”请从以下甲、乙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分析。(6分)
  【甲】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郁达夫《故都的秋》
  【乙】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我选择【      】材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宝黛共读西厢(节选)
  曹雪芹
  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